《經濟學人》曾破天荒的用一整期內容討論云計算,極富預見性的寫下一句話:“這無疑將改變IT產業,也將深刻改變人們工作和公司經營的方式。”
預言成真。今天,公有云市場規模已達5000億美元,10年增長4倍以上,這帶動了服務器市場10年101%的增長。
如同英特爾之于芯片、亞馬遜之于云服務,作為底層算力的提供者,浪潮增速更為“可怕”:10年52倍增長、連續11個季度全球增速第一,與戴爾、HPE同屬全球服務器第一陣營,且穩居中國第一。
這一切都不是偶然。真正的贏家,總是贏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
從技術到思維:擁抱開源
2009年,英特爾處理器開始支持虛擬化技術,云計算真正開始。2010年,微軟發布Windows Azure平臺、思科發布云計算服務平臺、VMware 啟動vCloud計劃構建全新云服務……云計算大幕逐步拉開。
浪潮的云計算戰略不落后于國際巨頭。2010年,浪潮提出云計算戰略1.0,宣布由傳統的IT產品、方案提供商向云計算、大數據運營服務商轉型。
此后10年,從我國第一臺32路關鍵應用主機天梭K1,到單機計算性能高達每秒2000萬億次的全球最強AI計算主機AGX-5,浪潮不斷研發核心技術,免備案主機,保持技術領先性,不僅成為云計算市場爆發的受益者,也借這一機遇全面提升了技術實力。
有了技術打底,讓浪潮更上一層的是思維創新。
云計算不僅是一場技術變革,更是產業變革。10年里,那些只把云計算當做技術創新的廠商發展都受到了限制,難以適應公有云帶來的大規模、超大規模用戶的新需求。
浪潮先于行業意識到,云計算的本質是“規模化、共享化”,是整個產業鏈各角色協同的結果。擁抱并融入“開源開放”,證明浪潮在思維層面高于其他廠商。
浪潮提出云計算戰略的同年,也是云計算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時間點——OpenStack開源。開源開放的優勢是:產業鏈上各方基于同樣的開放標準,降低成本、提升效率。這一優勢,在之后互聯網帶動的“超大規模數據中心”里發揮到了極致。
2010年左右,互聯網云計算需求爆發,IT基礎設施面臨更大規模的擴展,既要滿足更高的密度、更低的功耗成本,又要滿足標準化、通用化,開源開放成為大勢所趨。
2011年,Facebook發起成立OCP;隨后ODCC的前身——天蝎組織也在中國成立;2016年,LinkedIn發起成立Open19,這些組織在推動云計算基礎架構的開放融合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迄今,符合OCP標準的服務器已經部署超過100萬節點,符合ODCC標準的服務器已經部署數十萬節點。
一份對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客戶的訪談顯示,他們認為:“會先考慮滿足OCP標準的設備,只有當它不適合使用時,我們才會選擇其他的設備。”
開源開放成為超大規模數據中心“俱樂部”的通行證。而浪潮是唯一一家同時加入ODCC、OCP、Open19三大組織的服務器供應商。
今天,浪潮為互聯網行業定制的符合ODCC標準的SR整機柜已經從1.0進化到4.5版本,浪潮在互聯網行業的占有率連續5年保持第一,占比達到42%。阿里、百度、騰訊、平安科技、字節跳動、快手、美團等等都是浪潮的核心客戶。
開源開放也從互聯網行業“波及”到其他領域:電信、教育、制造業、金融服務、交通等。例如:電信運營商對開源有強烈的興趣,認為開源可以推動5G的快速發展。
作為OCP鉑金會員,2017年,浪潮發布符合OCP標準的OR系列整機柜服務器;2019年,浪潮四款服務器通過OCP認證。作為Open19創始會員,浪潮在全球最先發布了符合Open19標準的服務器。脫胎于天蝎計劃的ODCC,浪潮從始至終都是重要的參與者。
一流的公司做標準。浪潮早已不是開放計算的普通玩家,而是推動開放計算標準實現的重要驅動者。
從戰略到戰術:全球化的JDM
Gartner指出,云計算已經不再是一個戰略問題,而是戰術問題。客戶對于是否選擇云計算的戰略考慮不復存在,剩下的是選擇哪家服務的戰術抉擇。
浪潮“盯緊”客戶,從互聯網累積的技術優勢和管理經驗衍生出一套方法論——JDM模式。
JDM不同于傳統的OEM和ODM模式,以與用戶產業鏈的融合為基礎,面向用戶具體業務,打通需求、研發、生產、交付環節,融合供需業務鏈,按需設計定制,解決了一個很簡單、但卻是最為核心的問題——在最短的時間內、可控的成本約束下,把最滿足、最適合用戶需要的產品快速研制出來,部署到用戶數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