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云原生社區而言,2019年無疑是關鍵的一年,層出不窮的新聞讓人們眼花繚亂,難以從中甄別正在發生的事情。但是,如果您退后一步觀望這些內容,您將發現2020年云原生將出現4大關鍵趨勢。
2014年6月,Google宣布擁抱Docker,并且開發一種全新的開源工具來管理計算基礎架構上的工作負載。這一舉措被譽為是一場革命,以至于《連線》雜志的記者在標題上寫道:“Google開源了它在云計算領域的秘密武器!”
這一工具即是Kubernetes,它將開啟云計算技術的巨大變革,并從中催生出一個龐大的技術社區。彼時,Google、Microsoft、阿里巴巴和AWS正就云計算市場份額展開激烈的爭奪戰,Kubernetes將在當中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
Kubernetes的功能非常簡單。Docker使交付標準化的可移植軟件變得容易:只要您安裝了Docker,將您的代碼、庫和配置放入Docker容器中,即可在任意基礎設施上運行它。現在,您擁有了一系列應用程序,這些應用程度打包在多個容器當中,并且在數據中心和云環境上的一系列異構計算機上運行。誰來辨別哪個容器在何處運行?這種異構硬件將如何充當一臺統一的計算機來運作呢?這就是所謂的業務流程,Kubernetes將為您接管它。
當然,這一想法并不新鮮。但是Kubernetes承諾讓開源社區從Google數十年的經驗當中受益。Google的經驗是通過廉價的商品基礎設施來運行密集型工作負載,并從中優化。這恰恰是許多企業的夢想,他們可以獲得Google級別的技術,在此基礎上開發他們的電子游戲。
這也成為了Google出色的市場策略。標準化編排使用戶更容易地運行Docker化的工作負載,這將鼓勵他們過渡到Docker新范例的標準。Docker化“云原生”工作負載比整體式傳統應用程序更易在云中運行,并且它們也更容易在云之間遷移,成為“可移植”的內容。這意味著,企業既可以將其計算遷移到云平臺,擴大云計算市場;同時,又可以從一個云平臺遷移到另一個云平臺,人們從AWS遷移到谷歌云平臺變得更加容易。間接地,Kubernetes云供應商的兼容性也在變得標準化。
Microsoft Azure原本采用AWS的服務,在2014年8月他們迅速擁抱了Kubernetes。而Amazon花了4年時間才能提供托管的Kubernetes服務。
發展數年后,用戶對部署Kubernetes的態度變得更加謹慎;在技術方面,Kubernetes也變得愈加穩定。在最初的POC之前,企業已經意識到運行Kubernetes需要非常專業的技能和大量配套軟件。
Google將Kubernetes捐贈給了一個新成立的基金會,即云原生計算基金會(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該基金會的任務是托管開源項目,以構建“全球技術基礎設施的關鍵組件”。社區正不斷地發展壯大,一年一度的KubeCon也從1000人的小型活動演變為遍布全球的12,000人參加的大型活動。
那么,到2020年,云原生的趨勢又是怎樣的呢?
一、深入企業
最初,Kubernetes只是運用在一些小型POC項目當中,但現在Kubernetes已經被企業廣泛大規模采用。
在網絡安全公司Stackrox的一次民意調查當中,2019年是Kubernetes在容器編排中占據主導地位的一年:86%的受訪者用它來進行編排工作,遠高于2018年的57%。但是這一調查中仍舊缺失的內容是,沒有在容器中運行,而是在傳統體系結構中保留工作負載的比例是多少。另一方面,企業Kubernetes平臺Diamanti的說法是:“與2018年相比,我們清晰地看到容器管理正在進入企業IT主流。”
盡管Rancher和CoreOS等公司都在為企業提供商業級別的Kubernetes解決方案,但仍有一些企業的專項技術需求亟待滿足,比如權限、治理、成本控制和集成等。
在2019年,也涌現了大量此類型的新聞:
Open Policy Agent是一種開源合規性代碼解決方案,已捐獻給CNCF。此后不久,該項目的創始人宣布,他們的初創公司Styra啟動并獲得了1400萬美元融資。作為代碼的合規性實質上意味著用戶能夠在代碼中定義規則,從而使他們更易于以可拓展和自動化的方式進行管理。
Kubecost解決了大規模管理基礎架構成本的問題。
預計在2020年,將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級初創企業發布利用Kubernetes解決權限、治理、單一虛擬管理平臺和成本控制的消息。
二、混合云正式成為Kubernetes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