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是巨頭的殺進讓云計算市場競爭更激烈,其實大公司也有中小公司一樣的煩惱:規模、盈利和競爭,而且遇到的難題一點也不比中小企業少。跟中生代云計算公司不同的是,中國頭部云計算公司要協同的業務和資源更多,覆蓋的場景和地域更廣,看起來外拓的想象空間更大,其實也說明遇到的對手更多元。此外,由于國內頭部云計算廠商的營收基數較大,想要維持高增長的難度不小,未來價格戰、產品服務戰還將是行業主基調。
阿里云盈利了
成立12年,阿里云終于盈利了,這恐怕是2021年至今云計算市場最勵志的消息。
根據財報,阿里云在2020年四季度營收161億元,國內服務器,經調整凈利潤2400萬元。論金額并不驚艷,但因為虧損是云計算公司的常態,阿里云盈利讓整個行業“喜大普奔”。
提到阿里云盈利,業內人士有兩種態度,一種認為這是受益于云計算邊際成本的降低,另一種認為核心不是能不能盈利,而是愿不愿意盈利。
艾媒咨詢CEO張毅贊同后者,他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并不是說云計算公司營收到了160億元這個量級,就能做到盈利。從一開始,阿里云就主打市場份額,用低價優質的服務吸引商家合作伙伴。從某種程度上說,阿里云盈利是一個信號,意味著市場競爭到了另一個階段,潛臺詞是市場競爭到了一定程度,不需要再做無利潤的競爭了”。
有沒有潛臺詞,外界只能揣測,但一直以來,阿里云對自己是否盈利,甚至對行業何時盈利似乎都不太感興趣。
根據阿里集團副總裁劉松2019年跟北京商報記者交流時的判斷,“未來3-5年(即2022-2024年),云計算廠商的規模導向肯定大于盈利導向,全世界的云計算企業,目前(2019年)只承載了全世界所有IT投入的10%,還有90%的拓展空間”。算一算時間,2021年距劉松判斷的時間下限2022年已經不遠,盈利似乎順理成章。
頭部云計算企業可量化的利好還不止這些。百度在2020年財報中,也披露了百度智能云的相關數據,四季度營收同比增長67%,年營收約130億元。不過相關人士并未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百度智能云是否盈利。由于騰訊云、華為云、中國電信云、AWS也沒有明確宣布盈利與否,外界也還無法對比各家的水平。
對于阿里云盈利是否意味著行業即將進入盈利比拼狀態,業內人士則看法不一。張毅強調,“阿里云的盈利是可以持續的,這個取決于阿里云自己而不是行業,它想告訴行業,大家也都向盈利靠攏吧”。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則向北京商報記者直言,“我國的新基建剛剛起步,云計算整個行業現在還是屬于投入期,行業盈利的預期有點早”。
以戰養戰
和中生代云計算廠商一樣,可以用來對比頭部云計算的數據不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幾乎每家都難逃價格戰。
據不完全統計,directadmin授權,2011-2020年AWS業務每年都會數次降價,其中在2011-2013年每年降價12次,在2020年,AWS也保持了這個降價頻率。降價次數最少的年份是2015年,一年3次,其他年份在5-10次之間。
在搜索引擎輸入“云計算 降價”等關鍵詞,也會出現諸多新聞,比如“核心產品全線降價最高降幅50%”“服務器僅88元/年”“開啟新一輪降價”等。
通過中生代云計算公司UCloud、青云科技披露的信息,也可窺見價格戰的慘烈。UCloud募資說明中顯示,2018-2020年,公司五款核心產品為云主機、機柜托管、UNet(按帶寬計費)、U(D)DB 數據庫、云分發(按帶寬計費)。
上述五款核心產品平均單價2020年相比2019年分別下降了28.53%、8.67%、17.01%、19.22%和28.36%;2020年相比2018年平均單價的年均復合變動率分別為-19.63%、-3.8%、-18.85%、-2.15%、-25.67%,其中云主機、UNet(按帶寬計費)、云分發(按帶寬計費)三款產品降價幅度較大。
青云科技在招股書中這樣說:“在公有云領域,公司的云服務業務面臨阿里云、騰訊云等資本實力雄厚的競爭對手。公有云行業規模效應突出,領先廠商通過降低產品報價、加強營銷推廣等多種手段,積極爭取客戶訂單,著力搶占市場份額。在私有云領域,公司的云產品業務面臨著華為、新華三、深信服、VMware等大型企業競爭。面對高速成長的市場,華為、新華三、深信服等競爭對手憑借既往其他產品所積累的品牌優勢、銷售渠道優勢,能夠更容易地獲取客戶,更快地提高銷售業績。”
不過北京商報記者對比頭部云計算企業對價格戰的態度發現,2020年以來“云計算降價”出現在報端的頻率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