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成立于2012年的北京青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青云科技”)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中國混合云第一股”。 本次發行后公司股份總數為 47,462,175 股,開盤首日股價漲幅超39%,公司市值超40億元。
青云科技是技術領先、具有廣義云計算服務能力的企業級ICT廠商和數字化解決方案提供商,以軟件定義為核心,為企業提供中立可靠、性能卓越、靈活開放的云產品與服務。青云科技2017~2020年的營收分別是2.39億元、2.82億元、3.77億元、4.29億元,營收整體向好,實現連年穩定增長。
不過在眾多行業人士為之津津樂道的同時,青云科技上市也引發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對于已經發展了十余年的中國云計算行業來說,青云科技登陸科創板將帶來怎樣的影響?對于正在群雄逐鹿的云計算市場說,未來新的增長機會又在哪里?
青云科技董事長兼CEO黃允松在上市儀式上表示:“我們一直從事難而正確的基礎工作,亞洲服務器租用,通過不斷自主創新,為社會和企業持續創造價值,努力成為百行千業數字化轉型可依賴、可信賴的基石型合作伙伴。”
以技術為立身之本,一路領跑混合云
那青云科技究竟做了哪些“難而正確的基礎工作”?從高中二年級就開始學習寫代碼的黃允松是個“地道”的碼農,在IBM中國軟件開發實驗室工作了9年多,有一大半的時間在做與云計算相關的業務。在黃允松看來,云計算就等于IT 2.0,IT行業的價值就是當工具。“但是我們如何把自己打造成一個更好的工具、更經濟的工具、更親近解決問題的工具,而不是一個冷冰冰的、高高在上的,把用戶當韭菜對待的工具。”黃允松如是說。
青云科技在2012年創立之初,便提出“云之基石,自由計算”的品牌slogan,如今這八個字高度地吻合了青云科技所做的工作,以及體現出的價值。“云之基石”正是指青云科技做的是基礎型、困難型的工作,而不是應用型的工作;讓專業的公司做專業的事,專注打造堅實、穩定、可靠、高效的基石平臺,將復雜的事情透明化,讓企業只需關注業務創新,而非底層技術。
盡管青云科技擁有強大的“技術基因”,自成立以來一直堅持自主研發,通過對市場、行業和產業需求的深入理解,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產品迭代和服務提升。但是,要想在馬太效應愈發凸顯、競爭更加激烈的云計算市場脫穎而出并不容易。
在公有云領域,青云科技的云服務業務面臨阿里云、騰訊云等資本實力雄厚的競爭對手;在私有云領域,青云科技的云產品業務面臨著華為、新華三、VMware 等傳統IT企業的競爭。而在數字化轉型“施壓”下,混合云迅速成為各大云廠商追逐的“藍海”。根據調研機構Mordor Intelligence的預測,2025年全球混合云基礎設施市場價值達到1280.1億美元。海外云計算廠商也都在制定和推進混合云戰略,比如IBM收購RedHat,AWS自2018年推出私有云產品Outposts起也在布局混合云市場,微軟也推出了Azure Stack。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混合云市場仍處于成長初期,市場集中度相對較低。在黃允松看來,真正的混合云必須要像一朵云那樣,擁有一致的架構和體驗,而這絕對不是“集成拼裝”可以實現的。這極其考驗技術,但卻給實力強勁的青云科技提供了引領產業浪潮、享受云計算發展紅利的機會。
據悉,青云科技早在2014年時就確定了公、私一致架構的技術體驗,可以說是天生的混合云。在云計算廠商確定混合云戰略之時,青云的混合云已經是成熟的產品,成為全球少數、國內首家交付統一架構、統一管理、統一體驗的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的云廠商,無縫打通公私之間的數據通路,幫助企業實現跨云、跨地域的管理和整合,并逐步構建起“計算平臺、存儲平臺、網絡及安全平臺、數據平臺、物聯網及邊緣平臺”五大產品矩陣。
面對數字化逐步深入的發展趨勢,進一步提出“廣義混合云戰略”,打造覆蓋“云、網、邊、端”全場景的數字平臺。同時,形成了領先行業的完整的混合云產品線,而且青云混合云的交付方式也很自由,青云科技以軟件和服務的交付方式各種組件,對新建平臺沒有硬件限定,對既有硬件又提供利舊方案,可以大幅降低用戶成本。從計世資訊發布的《2019-2020年中國混合云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研究報告》可以看出,青云科技躋身于混合云行業領先者象限。
圖:2019年混合云市場競爭力象限
信息來源:計世資訊《2019-2020年中國混合云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