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這張影像并不是筆者穿越到了梵高的《星月夜》,而是在不久前參加華為活動的一個體驗環節,選擇一幅名畫,拍照后通過AI互動實現實時數字影像生成。而從選名畫到拍照到生成數字影像整個過程,僅僅幾秒鐘。
而過去要生成這樣一副高清影像,需要專業服務器的強大算力進行本地渲染,通過作圖軟件實現本地合成,再通過網絡傳輸,最終到了用戶手里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
而今天僅僅幾秒鐘,通過華為云的云端渲染,結合5G高速上行,基于AI算法,實現異地的實時數字畫像生成,并實時下載打印。這僅僅是華為云結合5G、AI的一個簡單的媒體服務應用。
那么讓我們再展望一下,當云原生、AI、5G這樣的能力賦能在包括高清視頻、影視制作、VR等媒體服務的時候,其背后的價值可以想象有多么大。
今天媒體服務正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從傳統的紙質媒體,到廣播電視,從PC互聯網時代的圖文、VOD下載,到移動互聯網的短視頻、直播盛行;逐漸興起的互動視頻和云游戲,以及VR/AR、全息影像、Metaverse正在走入現實。目前根據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發布的《2021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網絡視聽用戶規模達9.4億。
當越來越多的內容需要視頻化、實時化表達的時候,人們對于呈現越來越高清、實時互動、虛實交互的媒體服務背后的技術也越來越重視。
打造高質量的媒體服務挑戰重重
但是要實現高質量的媒體服務,從媒體生命周期的角度分解到媒體生產、媒體分發和媒體應用來看,其面臨的挑戰讓人心驚。
以電影來看,歐洲服務器,電影工業化近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成熟的制作流程,但是到今天,一個兩小時的電影上映,其周期都是以年為單位,英國著名的電影產業學者Stephen Follows基于2006-2016年間,研究被選中的782部影片發現,好萊塢影片平均制作周期為871天。前期制作146天,主要拍攝106天,后期制作在電影上映前301天開始。特別是一些特效比較多的電影,其后期制作更是以年為單位來計算。
一方面受制于算力、數據傳輸等瓶頸,影視內容碎片化制作的特征,都極大地限制了媒體內容的發展。
同樣,媒體分發和媒體應用也面臨巨大挑戰,今天全球網絡流量中,超過82%是視頻數據。媒體分發面臨著高昂的帶寬成本、網絡結構復雜,直播、會議、連麥、IM等不同業務跑在各自的網絡,彼此割裂,互通困難等挑戰。中國的媒體應用層面,內容消費極其繁榮,但是也面臨開發者如何在云上更好更快地賦能應用等挑戰。
上云迷之困惑:我是上云了,為啥心里還在打鼓?
業務上云成為企業的必然選擇,但是在實際上云過程中,大量的企業也面臨越來越多的困惑。為什么已經上云了,已經是云服務了,但是成本并沒有降低?為什么我的開發流程還是這么長?為什么質量和穩定性還是不可靠?
“云計算、AI等技術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力,要解決前面這些困惑,解決制約媒體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加速上云成為必然選擇,其中云原生成為唯一的路徑和方式。” 華為云媒體服務產品部總經理薛浩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華為云媒體服務產品部總經理薛浩
云原生讓媒體服務實現真正價值
在6月25日舉辦的華為云TechWave云原生媒體服務專題日上,薛浩分享了云原生媒體服務為媒體行業帶來的價值優勢:
媒體生產上云,大幅提升效率,激發生產力
云上生產具有極大的優勢:利用云原生技術,改變媒體生產方式,從原來的人工拍攝+大后期制作,進化為機器拍攝+實時制作模式,利用數字化能力,發展虛擬拍攝,AI輔助生產甚至AI生產內容,實現了機器換人工;利用云的大算力,并行實時工作,用實時取代后期制作,實現拍攝即上云,即編即播,大幅節省制作時間,實現空間換時間;從線下到線上,媒體生產工具在線化,云桌面遠程協作,大幅提升協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