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政府部門發布了《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國家網信辦副主任盛榮華表示,《條例》是圍繞保障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維護網絡安全。
數據安全,可以說已經成為互聯網時代下個人及商業組織正常、穩健運行的保險栓。鑒于云計算在數據領域的基礎設施屬性,數據安全本質上對百度智能云等一眾頭部廠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云計算平臺也都在數據安全上暗暗發力,將數據安全當作自身平臺“底色”般的存在。
當我們在討論數據安全時,我們到底在討論什么?
一部數據安全史,半部互聯網賽道發展史。
互聯網伊始,香港服務器租用,軟件領域,最先興起的一波浪潮就是殺毒軟件,殺毒軟件解決的核心訴求就是用戶的數據安全問題。
中國互聯網協會成立二十周年之際,回望過去,該協會委員高新民在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表示,互聯網發展和數據安全是一體的兩翼,把數據安全做好了,互聯網發展才會更好,因此,在互聯網發展過程中要更注重安全。
安全之所以被稱之為互聯網行業的保險栓,是因為數據安全問題一直都是互聯網穩健發展的障礙。2013年,中國經濟周刊一則名為“棱鏡籠罩中國”的封面文章引發了一場科技行業對于數據安全的探討。美國情報機構無需法律許可,就可任意訪問IT公司存儲的用戶個人數據。
經此一難,數據安全問題愈發成為用戶及企業關注的核心點,甚至產生了技術排斥。
Forrester Research曾做過一項意向調查,51%的中小型企業之所以尚未使用云服務主要考慮就是數據安全問題。市場調查顯示,在企業用戶采購云計算的決策要素中,安全性>部署效率>可用性。
這份調查背后,揭示了產業互聯網深入發展的當下,云計算行業存在的兩個基本的矛盾:企業對于數據安全需求迫切度上升,而另一方面,大多數時候企業并不能接受安全事件帶來的損失和后果。于是信任問題就變成了云計算廠商需要去解決的核心問題。
解決信任問題,消除企業上“云”的后顧之憂,一直也是云計算大廠們的重心,而成熟的技術無疑是保障云計算安全的后盾。
我們以百度智能云為例,依托百度領先的 AI 安全能力,百度智能云打造的云上智能一體化安全體系已實現了從 AI 模型安全到行業生態安全的全面覆蓋。在今年的2021百度智能計算峰會上,百度智能云發布了云智一體安全體系架構,帶來智能時代下的AI平臺安全、云原生平臺、數據安全平臺、物聯網安全平臺的解決方案和實踐思路。
從此次峰會可以了解到:百度已全面搭建起面向AI原生云領先的SSP框架安全技術體系:包括Security強對抗安全、Safety非對抗安全與Privacy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三大方向,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百度智能云安全一體化的解決方案,以安全產品和專業服務、護航三大AI安全業務場景的百度安全大腦、函谷物聯網套件HISK、生態合作與原生云基礎設施安全四大技術模塊為支柱,全鏈路守護智能云的使用安全。
百度智能云在數據安全上的布局,也得到了國內外權威機構的認可。百度入選工信部“卓信大數據計劃”第二批成員單位;百度隱私態勢感知、聯邦計算入選國家工信安全中心《人工智能數據安全與監管機制研究》報告;百度智能云獲得SOC安全認證;百度獲信通院數據安全治理能力等級證書優秀評級,成首批通過認證企業;百度點石安全計算平臺(MesaTEE)通過信通院大數據產品能力評測認證.......
由AI技術保駕護航,權威證書則是實至而名歸。數據安全的重要性,不亞于企業智能化升級,降本提效的重要性,廠商在云計算賽道要想跑得遠,在于跑的有多快,更在于跑的有多穩。百度智能云能夠跑得遠,就在于數據安全構成了百度智能云的核心競爭力,也確保了百度智能云是一朵安全的云。
在十四五規劃中,網絡數據安全被重點強調,作為建設數字中國戰略的基座,重視程度前所未有,緊接著最近又新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是云計算企業們共同的發展命題。
尋找云計算數據安全的“極大值”
數學中,經常遇到求變量問題,比如典型的求極大值。常見的解題思路是,當最小的數大于這一區間的極大值,那么必定大于這個區間的所有數。那么云計算平臺數據安全的“極大值”的求解思路又是怎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