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周五,正當廣大群眾紛紛表示吃膩了娛樂圈瓜的時候,在不少群里突然出現這樣一則截圖:
這則看似語焉不詳的截圖,讓科技圈,尤其是云業務的從業者們大驚失色:國資云是個什么情況?文件中嚴令各企業不得再與第三方公有云平臺簽約,并且劃定2022年9月底作為最后時間點,這意味著什么樣的趨勢?
不能怪從業者們風聲鶴唳,因為最近一段時間,大環境的種種聲音都在強調產業發展方向正在進行調整,所以對現實中蛛絲馬跡的解讀備受關注。腦洞大開者或利益相關者放大了孤立事件的警示作用,經過專業人士的修訂、補充、完善,變得越來越有邏輯,時間也屢屢從似是而非,最終像模像樣,是非難辨。
那么這則截圖的真相是什么?基于搜集到的信息,我嘗試著利用自己的經驗來分析:
【文件的溯源】
首先,截圖里寫的是“市國資委”,而文風口氣是省級單位的調調,所以這個文件的發源地應該是直轄市的國資委;而北京、上海的管理者大概率不會寫出這樣霸氣的內容,香港服務器,所以只可能是天津或者重慶了。
到晚上的時候,這則截圖的原文出處被發掘了出來,果然是天津市8月12號發的一份文件。
那么國資云又是什么?
由于信息不足,業內人士的分析和猜測就非常多了,是國家層面的、全國集中的公有云?是基于信創和國產化的技術新建的?除了常規的云技術,是不是還有什么黑科技?為什么這么大的事情,此前外面一點兒聲音都沒有?
一開始我也暈頭漲腦,直到找到了這個公眾號:
而這個號的賬號主體,是天津國資云科技有限公司。這家公司的情況,在公號的首發文章里有介紹。
這個國資云原來是一個天津本地的企業。那是不是只有天津才有國資云呢?
很快,從資本市場的分析師們那里我又得到了一個信息:好多地方都有國資云,比如采用阿里云的技術方案,四川能投和四川電信聯合運營的四川國資云。
原來國資云有好多解釋:國資委旗下的云,承載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云,某省/市國資委主導下的云平臺,天津的一家科技公司,都可以叫“國資云”。
文件溯源的事搞明白了:雖然全國很多地方都有“國資云”,但并非全國統一規劃、采用統一技術標準的云平臺;這個指導性文件出自天津,并非全國統一要求,有較強的本地屬性。
【對與錯的邏輯】
雖然天津國資委的這個文件是個案,但這也可能是大規模推廣之前的試點、放風啊。在一定范圍內嘗試一下,聽一聽業界的反饋,試一試能不能跑通,再做后面的推廣,這是常用的手段。于是我認真地學習了《關于加快推進國企上云工作完善國資云體系建設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以及“國資云”公號里的文章,推演事情背后的運作邏輯。
無論是《實施方案》還是“國資云”里的文章,很多內容都是不錯的。從這里可以看出,天津國資委為落實國務院國資委的指示,加快天津數字化發展,采取了很多舉措,目的是推進國有企業上云,助力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
在這個文件之外,近期大家都體會到:國家對信息安全越來越重視,尤其是對數據的可管可控;信息技術領域的自主研發是重點和熱點,需要大力扶持;企業數字化是當前的技術熱點,國資委將國企數字化作為技術變革和產業發展的重頭戲。
這些觀點是業界公開的,而也算是行業共識,既然如此,為什么會引起軒然大波呢?
問題就出在截圖中這段的文字里。
文件中對平臺的選擇、遷移的要求,尤其是對簽約的干預,都過于簡單粗暴,完全不顧及企業的客觀狀況和自主性。尤其是把電信運營商的云平臺也定位為“第三方平臺”,更引起了業界的疑惑——電信運營商是國資企業,為什么運營商的云不是國資云呢?
有意思的是:除了截圖這段文字,文件里其他內容都中規中矩,行文完整嚴謹、規范。那為什么只有這段文字有這么大的問題?
我的判斷是:很可能這段內容是有人“塞”進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