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晶體管為中心到以數據為中心,英特爾正在將自己“定義”為一個更廣闊的市場的領導者。過去兩年中,產生了至今仍在“主宰”全球的90%的數據,預計到2025年全球數據量將攀升至當前的10倍,達到163ZB。然而在連接千億量級的終端和傳感器背后,能夠被充分利用并分析的數據卻少之又少。數據從何而來?要到哪里去?又該發揮怎樣的價值?為了抓住數據洪流帶來的機遇,英特爾推出了一系列以數據為中心的產品組合。
這些產品組合包括第二代英特爾至強可擴展處理器、英特爾傲騰數據中心內存和存儲解決方案、軟件以及平臺技術等,directadmin安裝,廣泛適用于云計算、網絡基礎架構及智能邊緣應用等應用場景,支持AI、5G等多種高成長性的工作負載。基于第二代英特爾至強可擴展處理器,其在AI推理、網絡功能、持續內存帶寬、性能、安全等方面有了巨大的提升。一同亮相的,還有多個經過優化的處理器系列:56核、12內存通道的至強鉑金9200、網絡優化型英特爾至強可擴展處理器、至強D-1600、10納米Agilex FPGA等。
就像英特爾公司執行副總裁兼數據中心事業部總經理孫納頤(Navin Shenoy)所說的,最新發布的產品組合,彰顯了英特爾以數據為中心的戰略正在穩步推進,也顯示了該公司領先的傳輸、存儲以及處理數據的能力,能夠滿足從數據中心到邊緣的嚴苛的工作負載要求,“第二代英特爾至強可擴展處理器嵌入人工智能加速技術,同時支持革命性英特爾傲騰TM數據中心級持久內存,助力客戶業務持續增長。”
當然,這一系列的產品組合到底有多領先?還是要看實際的應用效果,而HPC絕對可以算是檢驗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完美場景。擁有120多年歷史的上海交通大學是一所“綜合型、研究型、國際化”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大學,與英特爾保持著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早在2013年,上海交大的“π1.0”高性能計算系統就采用了英特爾至強E5系列處理器,并在2017年與英特爾合作建立了英特爾并行計算中心。
上海交通大學網絡信息中心計算部主任 林新華
林新華,上海交通大學網絡信息中心計算部主任,從事HPC行業已有17年的時間,期間一直關注并使用著英特爾的最新技術和產品。相較于最初組建HPC多用IBM、SGI的小型機,直到臨近2010年開始有趨勢使用英特爾處理器構建集群系統,隨之而來的就是配套的網絡、存儲等技術和產品能否跟上。
“我們和英特爾的團隊早在2013年就建立了國內高校當時最快的超級計算機‘π1.0’,這臺計算機到目前為止運行已經6年了,受到校內用戶的好評,非常穩定。”林新華回憶稱,“機器建立以后,英特爾給了很多的支持,(我們在π1.0上)跑了很多的應用,很多程序都在上面跑,機器使用率非常高。”
就像摩爾定律一樣,高性能計算領域的發展也有一個“千倍定律”,即差不多每十年性能增長1000倍。相對應的,所部署的集群同樣面臨著更新換代。考慮到用戶規模的不斷擴大,需求也越來越高,上海交大在2018年和英特爾的團隊開始了“π2.0”超算系統的建設,計劃在2019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由此,上海交大也成為最早選用第二代英特爾至強可擴展處理器構建最大規模HPC集群的中國高校。
據了解,π2.0在架構層面有三大創新。首先是采用了第二代英特爾至強可擴展處理器,1316顆金牌6248處理器、658臺雙路節點的加持,使得該系統雙精度浮點數理論性能達到2.1PFlops,同時由于AI特性的增強,讓π2.0既可以支持已有的傳統HPC應用,也能支持人工智能應用。
在第二代英特爾至強可擴展處理器中,集成的英特爾深度學習加速(英特爾DL Boost)技術,可以加速數據中心、企業和智能邊緣計算環境中的人工智能推理工作負載,例如圖像識別、對象檢測及圖像分割等。同時,英特爾與生態系統內的合作伙伴協作,優化了充分利用英特爾深度學習加速技術的框架(TensorFlow、PyTorch、Caffe、MXNet和Paddle Paddle)和應用,客戶也可以選擇OpenVINO等增強型工具來簡化部署。
第二個創新是采用了100Gbps的英特爾Omni-Path架構,不僅單交換機芯片支持48端口,最大支持1152端口,成本更低、擴展性更高,而且MPI應用也可以平滑升級,無需修改代碼,OPA高速網絡互連技術讓π2.0較上一代系統的網絡速度提升了一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