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在社會各行業深入滲透,IDC業務市場始終保持市場規模量級的增長。《2018-2019年中國IDC產業發展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IDC業務市場總規模達1228億元,同比增長29.8%,較2017年增長超過280億元。預計2021年,中國IDC業務市場規模將超過2700億元,同比增長30%以上。新增需求集中體現在5G、物聯網、虛擬現實等新興技術的廣泛商用,將帶來更加豐富的互聯網內容呈現、更加繁多的應用場景、更加復雜的數據結構以及更加頻繁的數據處理及信息交互,進而提升IDC需求的量級與精細度。對此,數據中心的傳統業務將面臨挑戰,如何打造數據中心的創新優勢,藍汛ChinaCache副總裁Yali Z. Liu分享了她的觀點。
傳統數據中心的網絡架構局限
在傳統數據中心的網絡架構中,互聯網內容商和服務商之間通常不會建立直接互聯,它們的信息需要經過城域網、骨干網、國家級互聯網交換節點進行層層轉接。不僅跳轉次數較多,而且跨越的地域范圍很廣,傳輸時延和成本因此大大增加,誤碼率也在無形中提升,國內服務器租用服務器托管,使得客戶體驗大打折扣。
隨著萬物互聯以及5G的應用發展,網絡邊緣節點需求大幅度增加,互聯網東西向流量占比的提高,改變傳統網絡架構已成必然趨勢。Yali Z. Liu分析,在大型數據中心建立互聯網交換中心,使得ISP和ICP能夠接入同一平臺進行互聯,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訪問跳轉及網間流量穿越,幫助降低傳輸成本、提高訪問速度、降低誤碼率,從而大幅提升數據中心客戶的網絡體驗;另外,數據中心是能耗大戶,而業界對于數據中心性能的判斷標準之一就是PUE,建立互聯網交換中心,能否實現真正的高效互聯以及資源和開銷的節省,也是衡量數據中心是否綠色高效的非常重要的標準。
隨著移動互聯網發展的突飛猛進,網絡架構變革日新月異,國際上的互聯網交換中心已經是一個非常成熟的概念。截至2018年,全球互聯網交換中心迅速增加到788個。目前規模較大的互聯網交換中心有AMS-IX、DE-CIX、LINX、Equinix IX、NL-ix等。這些交換中心往往坐落在大型數據中心里;換一種說法就是國際上的大型數據中心園區通常會擁有互聯網交換中心,同一個城市甚至同一個園區可能有多個不同的交換中心共存。根據業界全球通用的網絡互聯數據庫PeeringDB(https://www.peeringdb.com),可以看到在世界每一個城市的數據中心和交換中心,以及接入情況等信息。而在國內,互聯網交換中心起步相對較晚,2015年底,國內首個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交換中心——CHN-IX在北京的藍汛首鳴數據中心成功上線,為園區內的客戶提供直接互聯互通的平臺,打造網絡空間生態共同體。
“每個大型數據中心都應該提供交叉連接(Cross Connect)服務,允許客戶在園區樓宇間、機架之間任意互聯。還可以通過建立開放、獨立的互聯網交換中心平臺,提高互聯網連接效率,構建良好的生態系統。”Yali Z. Liu根據自己在海外多年的專業經驗得出上述觀點。
提升價值,做大蛋糕
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在大型數據中心建立互聯網交換中心已成為市場和業務發展的必然,但是很多用戶對于互聯網交換中心還處于認知階段,需求仍顯不足。“我們應該讓用戶了解互聯網交換中心的適用場景、連接主體和實現的價值,并想方設法增強大家的信任度。”Yali Z. Liu提議。
(藍汛ChinaCache副總裁Yali Z. Liu)
從適用場景來看,若使用同一個數據中心服務商的兩個用戶間存在內容上的交互關系,而內容又與大運營商沒有直接聯系,那么就可以通過互聯網交換中心直接連接。簡單、高效是互聯網交換中心的最根本目的,同時也更充分體現出數據中心的價值。
就實現的價值來看,經濟學上有個著名的梅特卡夫原理,根據該原理,網絡價值與網絡節點的平方數成正比。這里的平方數,主要是建立直接關聯線路的節點數的平方。在互聯網交換中心,通過實現客戶與客戶之間更直接的連接,有助于提升網絡總體價值。
談到互聯網交換中心,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是,是否對運營商的傳統業務造成了沖擊。畢竟,過去通過運營商網絡繞轉的流量,directadmin授權,現在通過互聯網交換中心簡單跳轉就可以傳輸至目的地。對于這一疑慮,Yali Z. Liu表示,引入互聯網交換中心有望將市場蛋糕做得更大,而改由互聯網交換中心轉接的流量遠遠小于網絡上整體增長的流量。“并非把流量從左口袋騰挪到右口袋,而是讓網絡更優化、更綠色,并通過效率的提升和生態環境的改善推動整體流量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