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由西部(重慶)科學城發起并籌備成立的重慶筆跡大數據研究院揭牌成立。這是國內首家分析手寫筆跡大數據的研究機構,將聯合電子科技大學、西南政法大學、中國刑事警察學院等高校及院所,在筆跡識別算法、數據存證安全、應用推廣等方面開展合作。
目前,西南政法大學(下稱西政)依托學校法學學科優勢,立足“法律+科技”的思路,云主機租用,著力打造西部(重慶)科學城法治科技園。11月11日,重慶日報記者對該校刑事偵查學院、國際法學院等團隊進行了采訪。
用十億分之一克的筆跡溶劑鑒定材料真偽
在司法鑒定領域,鑒定一份材料的書寫時間,是非常重要的一項鑒定。“比如,一份遺囑、文件或還款單,如果書寫時間不是真實的,就代表這份材料不是真實的。”西南政法大學司法物證鑒定專家喻彥林介紹,但由于筆墨材料的多樣性(圓珠筆、簽字筆、鋼筆等),以及不同環境條件下保存變化等,導致對材料書寫時間的鑒定非常難。
紅外光譜、熱分析法、溶解速率法……從上世紀開始,西南政法大學國家級司法鑒定中心便集合了多個領域的專業人才,免備案服務器,對材料書寫時間的鑒定不斷進行技術創新。
其中,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是一種針對微量混合溶劑比較理想的鑒別手段。“氣相色譜可以做分離分析,把微量、性質相似的溶劑分離開;質譜則是做定量定性的一種分析方法。”喻彥林介紹,通常,1厘米的筆跡筆畫里,只含有十億分之一克的筆墨含量,因此對鑒定技術的要求非常高,他們團隊是目前國內書寫時間鑒定做得最好的團隊。
用大數據分析犯罪嫌疑人的身份
如果接到勒索電話,只有犯罪嫌疑人的聲音,如何尋找、鎖定嫌疑人?
西政刑事偵查學院有一套法庭語音證據評價新范式。“傳統的語音識別大多靠人工經驗判斷,比較主觀,也有偏差。”西政刑偵學院院長胡爾貴介紹,西政這套法庭語音證據評價新范式運用大數據和統計學建模,從而建立大規模的背景人群數據庫。
比如,犯罪嫌疑人是河南還是重慶口音?是中年還是青年?聲調高低如何?團隊運用大數據和智能技術建立了一套可智能化自動分析的技術,可從樣本的口音、聲調高低、嘆詞、停頓時間等多個方面,分析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區域。
“目前互聯網發達,針對電子技術犯罪等,我們還運用電子數據、網絡安全等技術在網絡新興領域進行創新突破。”胡爾貴介紹,西政刑偵學院建立了“證據科技創新與產業化平臺”,其中包含重慶市刑事科學重點實驗室、重慶高校物證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等,是建設科學城法治科技園的核心項目,在不少領域有技術突破。
“一帶一路”國家法律數據庫明年可運行
匯聚東盟十國的法律法規、司法判例、法學期刊數據、法治機關運行制度等各方面法律信息;首期共達50萬條法律信息,以及近百名各國各領域的法律專家……這是西政明年將正式運行的“一帶一路”國家法律數據庫及法律查明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數據庫”)。
該數據庫由西政東盟法學研究中心牽頭打造。“項目擬建成全世界最完整的東盟十國法律數據庫。”西政國際法學院張曉君院長介紹,該項目是重慶高校國際化人文特色項目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旨在助力將重慶打造成東南亞區域的法律高地,推動重慶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
多年來,西政與東盟十國一直保持著良好緊密的法學研究、人才培養等合作關系。東盟法學研究中心也陸續為泰國、老撾、柬埔寨、緬甸、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家培養了200多名檢察官等高級人才。張曉君告訴記者,該數據庫是英文數據庫,配有翻譯軟件。如果在數據庫查詢到不明白的地方,還可以請相關專家進行解讀。該數據庫預計明年上半年正式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