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人工智能,很多人會想起AlphaGo和圍棋冠軍的對決。其實,人工智能正以更接地氣的方式,走進我們的生活。
比如,在浙江移動,就有這樣的機器人成了網絡“攻城獅”們的“新同事”。在浙江移動的石橋IDC機房,一名機器人已“入職”機房巡檢崗位。它的主體為黃色,頭部有一雙大眼睛,酷似電影《機器人總動員》里的“瓦力”。
長得像“瓦力”的機房巡檢機器人
還有一位正在“實習”的“光纜衛士”,挑戰費時費力的光纜巡檢工作,可以全方位展示光纜“健康”情況。
這兩個項目作為浙江移動智能化應用的初步探索,受到業界矚目。在前不久于廣州召開的“網絡運維自研工作研討暨第二季度優秀自研項目評審會”上,浙江移動“光纜衛士”項目榮獲全國冠軍、“智能機器人”項目第六名。
機器人上崗,讓IDC機房管理自動化
“目前,數據中心機房采用7×24小時專人值守的方式,需要2小時巡檢一次機房,遇到網絡保障時期需要1小時一次。石橋IDC機房共有6幢樓,每幢樓有8層,巡檢工作占用了大量的人員精力,值班人員一天行走距離都在數公里以上。”工作人員說。
對企業而言,這是個實際困難。機房設備類型多、數量大,需要巡檢人員具有相當的專業知識背景,招聘、培養新人并不容易,而數據中心擴容很快,現有配置的人員數量遠遠跟不上實際發展的需求。為了提高綜合管控效率、提升監測手段,浙江移動網管中心將目光投向了智能機器人。事實證明,“智能機器人”的引進讓這一現狀得到明顯改變。
通過對機房的實際情況勘察和具體需求整理,以及對機器人研發生產企業的調研,浙江移動網管中心為機房巡檢機器人勾勒了畫像:“它能對機房多種數據集中搜集和處理;能自己走路,定時對各種設備儀表進行巡檢,發現故障并及時通知后端,能夠對接機房出入管理系統,部分替代人工隨工監督。這樣一來,就可以大大節省人力成本,消除漏檢、檢測不仔細等情況,還能實現機房管理的自動化。”
“通過多次試驗調測,目前的機器人能夠基本勝任我們預設的任務,有效解決了我們的難題。”工作人員說。
這位長得像“瓦力”的機器人外貌呆萌,身高125公分,裝配了高清攝像頭、紅外熱成像、光線傳感器、激光掃描儀、身份證閱讀器、超聲波傳感器、溫濕度傳感器等10余種傳感器。當你靠近它,它還會簡單地和你對話:“你好,請出示身份證。”
說起這名“新同事”,浙江移動網管中心基礎保障部的工作人員對它予以了高度評價:工作盡責,還能做一些人類做不了的事情。
通過高清攝像頭,“瓦力”能夠看各種設備儀表,和巡檢人員一樣進行設備儀表的巡檢、核對儀表數據。他還能輔助機房施工管理,根據施工工單,按時走到施工位置,對施工人員進行身份驗證和人臉識別。驗證通過后,機器人自動進入隨工監督狀態,開啟攝像頭,實時記錄施工人員操作視頻。機房管理人員可以在后臺隨時調取視頻,查看施工作業情況,還可以通過機器人進行語音交互,指導施工人員操作。
這些功能看著簡單,臺灣代理服務器 韓國服務器,但機器人要完美實現卻不容易。針對IDC機房工作的特殊要求,機器人還需要承擔更復雜、更精細的工作。
比如,要能自如地在結構復雜的石橋機房里穿行,最高移動速度要達到0.6m/s,機房工作人員來來往往,通道并不寬敞,機器人對運動物體和人也要具備良好的避障能力。在巡檢過程中,機器人還能實時感知機房內的溫濕度,并能很“聰明”地將數據分析消化然后自動繪制出熱能分布圖和濕度分布圖。此外,機器人還要會“學習”。比如一些傳統機房設備和儀表是由不同顏色的燈和指針式表盤來顯示數據,數據不能自動讀取,而工作人員利用圖像識別、神經網絡技術,讓機器人自行學會了看懂老式設備的儀表。
“未來,通過軟件、硬件的升級,機器人在專業領域會做得更好。” 工作人員說。
“光纜衛士”來了,全方位給光纜做“體檢”
智能終端迅速普及的背后是互聯網業務和多媒體應用的“井噴式”高速發展,互聯網業務量呈指數級的迅速膨脹無疑是網絡發展的一個難題。光纖通信技術以其近30THz的巨大潛在帶寬容量承擔了通信領域“信息高速公路”的角色,光網絡高比特率數據傳輸能力和大吞吐量的交叉能力為萬物互聯互通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