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將數據中心建到千島湖旁邊,騰訊將數據中心深藏在山洞中,如今的數據中心除了不能上天,這下水入地似乎無所不能。這雖然是句玩笑話,但也反映出隨著規模化、集約化、綠色化等理念的深入人心,數據中心一直在向著規模更大、速度更快、能效更高且永不停頓的目標前進。
在數字經濟時代,人們關注的目光都放到了數據和業務上,但任何轉型與創新都離不開數據中心的支撐。數據中心的高效、穩定、高可用和自動化運維是業務連續性的重要保障。
數據中心的建設和運維并不是一個靜止的點,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不可否認,建設一座現代化數據中心需要歷盡周折,殊不知在數據中心建設完成后,大量的日常運維工作對于企業來說更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如果企業沒有一個全局觀念,從數據中心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角度做好萬全準備,那么無論數據中心在規劃、建設、運維的哪個階段出現一些問題,都有可能產生“蝴蝶效應”,造成不可逆的損失。
“可驗證”的數據中心
這并不是危言聳聽。在大多數據情況下,數據中心保持平穩運行,我們似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而一旦出現問題,就可能讓企業傷筋動骨。時間回溯到2018年5月18日晚,北京某知名數據中心運營商在亦莊的數據中心兩路市電全停,機房全部負載由柴油發電機供電維持,直到5月29日,該數據中心機房完全依靠柴油發電機帶載近260小時。這讓數據中心專業人士聽到都感到后怕。這樣的數據中心真可謂危如累卵,客戶業務的連續性又從何談起呢?
隨著云服務的興起,我們越來越頻繁地聽到某某云服務商業務宕機的消息,AWS、阿里云、騰訊云等都曝出過云業務中斷的消息,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近期還出現了客戶向云服務商索賠上千萬元的例子。
毋庸置疑,企業上云有利于未來業務的開展和創新,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企業上云后如何才能更好地保證基礎架構的穩定、可靠和連續性呢?其實,萬變不離其宗,這樣一個業務新課題落到數據中心層面,還是要依據數據中心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云主機租用,抽絲剝繭,從數據中心的規劃設計開始,在建設、運維等各個階段,做到有的放矢、精益求精,通過不斷驗證和持續優化,盡量減少故障隱患,保證數據中心在全生命周期中都能健康運行。
施耐德電氣IT業務部數據中心業務架構總監張子揚介紹說,施耐德電氣為數據中心提供的全生命周期服務主要抓住四個關鍵周期:第一,規劃設計階段,施耐德電氣可以提供咨詢設計和設計驗證服務;第二,在建設末端到接維過程中提供測試驗證,保證設計所見即所得;第三,在運營階段為客戶提供永續運營的能力;第四,為數據中心提供二次評估。
覆蓋這四個關鍵階段,施耐德電氣的數據中心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能夠提供端到端的全過程管理,通過標準化、可視化的工具為客戶提供全過程的規劃、運營和升級服務,從而實現可驗證性,降低運營風險。
張子揚指出:“十年前,人們關注的是數據中心的可用性,但是現在可驗證性成為更關鍵的因素。在數據中心的規劃設計和建設階段,企業應盡可能地采用一些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工具和手段,提升數據中心的可視性和可驗證性。這就需要像施耐德電氣這樣的戰略合作伙伴提供適合的解決方案、工具以及專業的技術團隊。”
施耐德電氣在中國擁有36年的技術積累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為許多大型數據中心的永續運行提供堅實的保障。這也讓施耐德電氣在實踐中鍛造出一套成熟的方法論,即WHOES工作法,包含識別設計需求(What)、檢查或發現實施路徑(How)、優化實施路徑或技術(Optimize)、檢查實施工程的工程語言合理性(Engineering)和檢查工程文檔的標準化程度(Standardization)。施耐德電氣整個設計認證團隊和測試認證團隊都嚴格按照WHOSE法則推進數據中心項目的落地和實施,逐步提高數據中心的可驗證性、可用性和能效。
施耐德電氣在北上廣、東北以及西南等地區的一線城市和商業重鎮都配備了本土化的團隊。專業的團隊、對行業的深刻洞察、成熟的工作方法論,以及豐富的實踐經驗使得施耐德電氣可以提供更高質量的數據中心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
看看真實的案例吧。河南中原云項目是政府和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典型。當地的老鋼廠、老電廠、老紡織廠都面臨著轉型的契機,很多人選擇跨界做數字地產。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優勢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中原云非常有勇氣,也非常有想法,計劃用現有電廠的余熱實現數據中心的能源梯級利用。但是,在中國落地三聯供技術是一項極為復雜、對專業性要求很高的挑戰,業內能夠做到三聯供的數據中心園區屈指可數。在規劃設計的中間階段,施耐德電氣作為合作伙伴加入,憑借設計驗證服務幫助客戶對整體施工方案進行了有機梳理,使項目變成真正可以落地運營的三聯供方案。如今,該項目已投運兩年,當地政府和企業對這一成果十分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