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基建政策在國內的大力推進,數據中心、云計算、大數據等不再是簡單的技術名詞,而是滲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成為各行各業持續發展的新動力。對于眾多傳統產業來說,信息化是必行之路,但如何建設相關基礎設施成為這條路上的第一道難關。
“開放計算”就是因此應運而生的理念,為企業信息化道路中提供高效、適用、可遵循的標準。近日,國內知名的開放計算布道者、浪潮開放計算專家張斌先生親臨“開放計算大師課”直播間,深入淺出的為觀眾講解開放計算的創新之道。
偉大的創舉——開放計算
“開放計算是一種技術創新,產品實現和成果共享的一種模式。”
張斌首先為聽眾講解了開放計算起源的來龍去脈,并且為開放計算作出了以上的定義。目前開放計算聚焦在計算機基礎硬件架構方面,其核心特點為開放包容、開源共享和標準有序。
開放計算最早起源于Facebook的業務需求。大約在2009年,當年Facebook的業務突飛猛進,開發了大量新的用戶應用,吸引了數以億計的用戶加入,并開始為用戶提供照片、視頻、分享的平臺,隨之而來就是對服務器和基礎設施,也即數據中心需求的激增。
需求激增,也帶來基本硬件成本的指數遞增。Facebook因此需要思考如何在滿足用戶需求的情況下,盡量降低基礎設施的運營成本,包括軟硬件成本、能耗等。為此,Facebook成立了一個工程師小組,計劃要開發“世界上能效最高,而且具備空前擴展性,還具有極致經濟性的數據中心”。
兩年過后,Facebook完成了這一目標。
Facebook在普萊恩維爾(Plainville)打造了一個從軟件到服務器,到機柜,供電和散熱都重新設計的數據中心,帶來的直接收益就是38%的能效提升,而且建造成本是降低了24%。直到今天,這個數據中心還屹立在普萊恩維爾的當地。
更偉大的創新還在這些數據收益之外。
2011年,Facebook向公眾分享了這一設計成果,并且聯合英特爾、Rackspace、高盛,還有Arista網絡聯合成立了OCP(Open Compute Project 開放計算項目)基金組織,希望能夠像開源軟件社區一樣成立一個硬件開放社區,也像軟件社區一樣迸發創新的活力,帶來令人印象深刻和顛覆世界的創新設計,并且聯合推動產業的發展。
這就是開放計算的起源以及意義。
“開放的”三大開放計算組織
OCP的成立開啟了開放計算的時代,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組織加入其中。此外,也有部分組織從開放計算的理念出發,陸續向公眾開放自己的技術成果,并且成立了類似OCP的開放計算組織。目前業內最為知名的三家組織則為OCP、ODCC,以及OPEN19。
OCP成立最早,是開放計算理念的創始人,也是最熱衷的布道者。每年的OCP峰會都會吸引全球的相關企業和從業者參與。2011年成立到如今,OCP不斷擴展,除最初創立的五巨頭外,吸納了包括微軟、谷歌、IBM等在內的數十家產業巨頭,無疑是目前開放計算領域影響力最大的組織。
ODCC,即開放數據中心委員會(Open DataCenter Community),是一家誕生于中國本土的開放計算組織。ODCC面向中國,由百度、騰訊、阿里巴巴、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以及顧問單位英特爾聯合發起成立。ODCC分為六大工作組,全面覆蓋了綜合服務器、數據中心、開放網絡、邊緣計算、測試評估等數據中心領域。
OPEN19是成立最晚的開放計算組織,其中“19”是指19英寸的機柜,有別于OCP與ODCC的21英寸機柜。2016年LinkedIn提出了開放計算標準的構想,美國站群服務器,2017年宣布成立OPEN19基金組織。OPEN19的創始成員包括了LinkedIn、GE、Flex、Vapor IO、HP等。
三大開放組織雖然組織方不同,甚至運營領域有很大差異,但相互之間并非互斥或者競爭關系,而是如其理念一樣,是互鑒、互融的關系。如LinkedIn就在2019年加入了OCP,我國知名的服務器廠商浪潮則同時是三家組織的會員企業。
就如“開放計算”這個名稱那樣,國內服務器,開放是這三大組織貫徹始終的宗旨和理念。
開放計算的價值
自從2011年開放計算的概念被提出以來,不到10年的時間里蓬勃發展,并且吸引了業界幾乎所有的重量級企業參與其中,不僅僅因為有一個良好的理念,更是因為在實際的發展中確實為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無可替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