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熊彼特認為企業的創新能力與規模成正比,因為大型企業會有更多的資金和人力資源去投入。2011年,大型互聯網企業Facebook發起OCP項目,開源了數據中心一系列硬件標準,其中整機柜是最重要的一個項目。就在同期,2011年的11月1日,BAT巨頭們也不約而同牽頭成立天蝎整機柜項目組,聯合研發整機柜服務器,數據中心追求極致創新的產物即將誕生。
一個不確定的需求
2007年1月,第一代蘋果手機Iphone 2G上市,市場反應慘淡,以至于當年9月蘋果宣布降價銷售。直到2010年,域名購買,iPhone 4上市,蘋果才真正打開全球市場。
也是在2010年,中國的公有云開始起步,阿里巴巴的王堅帶領團隊創建了阿里云,OpenStack社區在這一年也成立了,但是距離中國公有云的爆發還有2年,到2012年,百度云、青云、Ucloud等公司才創立。今天掌握整體服務器采購30%的超大規模云服務提供商CSP,當時還在考慮——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服務器?
CSP的需求并不確定,服務器廠商也不清楚,這相當于一個嬰兒剛剛生下來,就要給他做一套成年的衣服。但是,大的方向是清楚的。他們的一個原始理念就是追求的創新并不局限在單個節點,他會延伸到整個架構,甚至是數據中心的環境。當時Google等互聯網公司部署了大量的定制化整機柜,可以在機柜內部署不同類型的服務器節點,一體化交付,讓數據中心部署像搭“積木”,效率提升10倍以上,并且在能效、TCO等方面優勢明顯。
國外都在做這樣的產品,中國互聯網市場上也有一些大客戶提出“如果服務器年采購量達到十萬臺,按照單日交付300臺來算的話,一年需要持續交付300多天,這樣的效率顯然無法匹配閃電爬升的互聯網業務。”研發定制化整機柜的想法油然而生。
從一個idea到整機柜的出世
在2010年,互聯網廠商剛一提出整機柜的想法,眾多服務器廠商“躍躍欲試”,希望能研發出一款變革數據中心的服務器。但整機柜服務器的設計,只在國外最大的那幾家互聯網數據中心出現過,而由于數據中心保密政策,誰都不知道整機柜到底長什么樣。
就這樣大家只能不斷試錯,來來回回產品設計改了好幾個月。整機柜這塊“硬骨頭”也確實難啃,沒過多久,大多數服務器廠商在成本和心理的折磨下紛紛退出。當時只剩下一家還在咬牙堅持,就是浪潮。2010年底,第一款整機柜SR1.0誕生,機身高達2.1米,機柜內可容納80個節點和3個交換機,能夠大幅提升服務器部署密度和交付速度。
可在這時候,互聯網廠商卻由于實際運維難度太高,放棄了原有的采購計劃。但被拒絕也不是什么壞事。在沒有任何參照物的情況下,從無到有、摸著石頭過河中產生的SR1.0,可以說是一個寶貴開始,它讓市場看到了一個有形、有功能,真實存在的整機柜,而不再是停留在概念層的整機柜,也讓同業人員看到了整機柜未來應用的潛能。
盡管SR1.0因為種種原因沒能被應用,但可以看到,整機柜不光是單個互聯網企業的需求,是整個互聯網行業,甚至是整個數據中心用戶共同的需求。作為探索市場的一塊敲門磚,SR1.0為下一步浪潮整機柜服務器的快速研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11年浪潮整機柜SR2.0出世,讓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廠商開始關注整機柜。
于是,在2011年11月數據中心領域的科技企業匯聚在一起,構建首個硬件領域的開放計算標準,“天蝎計劃”登上開源歷史舞臺。半年后,2012年4月,百度、阿里、騰訊、浪潮等發布了整機柜服務器的開放標準——天蝎整機柜1.0規范,浪潮也又一次進行產品升級,率先推出符合標準的整機柜服務器SR3.0。這款“積木”為天蝎1.0貢獻了大量的技術參考,比如基于模塊化設計理念,將供電模塊(PSU)集中到一起,通過12V直流銅排統一為所有節點供電,散熱也取消了單個風扇的形式,通過風扇墻的形式控制整機柜內部不同的區域風扇轉速,大大降低服務器能耗等等。
創立規范,就要先打破規范
盡管浪潮整機柜SR3.0在設計層面集中散熱、供電和管理的架構方向已經初步成形,但仍然存在節點單一、設計接口還沒有統一的問題。研發人員再次重新出發,擺正整機柜服務器設計的初衷,要讓數據中心的服務器不用一臺一臺去交付,而是一個機柜一個機柜去交付,所以下一步還要打破原來部署單一節點的規范,打通電源、風扇、管理API等所有不同接口標準規范,并提升部署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