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要找一個被海外低端鎖定的產業鏈,那服務器當仁不讓是最為典型的產品之一:與華為海思涉及到的是高端智能手機芯片牽動每個人的神經不一樣,服務器作為互聯網的基礎設施,與普通消費者并不直接接觸,但實際服務器市場所面臨的困境對比手機處理器芯片有過之而無不及。另外一個角度是,服務器最大的需求者就是互聯網/云計算公司,他們應具有天然的危機感。
值得說明的是,服務器只是方向之一,未來我們會剖析更多值得國內互聯網巨頭突破的硬科技方向。
01
服務器之殤
主營服務器的浪潮信息(SZ:000977),毫無疑問是一家勤勤懇懇的老牌國有科技企業。2000年上市以來收入從8億元出頭,做到2019年的517億元,平均每年增長24%。
如果上市就持有浪潮信息的股份,按最高價48元賣出,則近20年的每年持股收益率是13%,也算一家給股東創造收益的公司了。
圖1:浪潮信息上市后收入持續保持快速增長 ,資料來源:Wind
但與高速的收入增長和還不錯的持股收益率表象之下,是我們不得不直視的問題是——國內企業只是生存在服務器領域的價值底層。
浪潮信息其實已經是國內服務器廠商中矮子里拔高個了。強如浪潮在國內服務器市場的份額節節攀升,即使近幾年面對中國臺灣白牌企業的低價競爭,也能保證市場份額的提升。當前,浪潮信息在國內服務器的市場份額穩居第一,達到3成左右。
但市場份額數據光鮮的背后,是價值鏈被低端鎖死的血淋淋現實。
對于這個行業不了解的,可能意想不到的是服務器這種聽上去高科技的硬件產品,毛利率只有10%左右(注:另一龍頭中科曙光的毛利率也好不到哪兒去)。作為對比,被視作低端制造的紡織業龍頭申洲國際(HK:02313)的毛利率超過30%。
比低毛利率更可怕的是毛利率還在持續下降,浪潮信息的毛利率從25%一路走下坡路滑到10%左右,而目前大力發展的服務器代工的工業富聯(SH:601138)毛利率據稱還不到5%。
實際上,服務器市場的產品每2-3年會升級一次。因為類似于手機,服務器的主芯片CPU會在制程和架構上有明顯的更新,帶動行業升級換代,因此行業不存在由于產品更迭慢陷入殺價的價值陷阱。真正掌握話語權的英特爾哪怕就是只做擠牙膏的活,毛利率也能穩定在60%以上。
圖2:浪潮信息毛利率持續走低 ,資料來源:Wind
毛利率低且下滑,背后的本質原因,就是由于沒有核心技術導致價值鏈被低端鎖死。
其實花幾分鐘看一下服務器的產業鏈,答案就一目了然了。微笑曲線的右側,是互聯網/云計算,靠規模優勢占據壟斷地位,捆綁流量這座金礦賺得盆滿缽滿;而上游就是各種眼花繚亂的芯片組,技術壁壘非常之高。
既然難,那就躺平。在國內超100億美元的服務器市場,大家對計算、存儲等核心芯片采取的策略顯然是買買買。
以前下游互聯網廠商由于體量比較小,在采購服務器的時候沒有多大的議價權,那個時候類似于浪潮信息的服務器廠商日子還是比較滋潤的,但是隨著互聯網成為巨頭之后,兩頭受擠壓的服務器制造企業則徹底淪為了代工廠。
當然,服務器企業的突圍之路不是本文的重點,那將是另外一個故事,未來需要開篇另講。從現階段來看,突破服務器核心芯片封鎖的重任,可能反而是互聯網巨頭更具備可能。
圖3:服務器產業鏈 ,資料來源:中金公司
02
布局服務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互聯網巨頭突破服務器絕不是一句民粹式口號,在現階段,行業的演化給了后發者機會。
【1】互聯網巨頭成為服務器的最大單一買家
最近幾年,得益于云計算的大發展,互聯網公司成為了整個互聯網絡的主導者,巨頭們掌控的流量爆發,自然也就帶動了服務器的海量需求。
根據東方證券測算,截至2019年,全球6大互聯網公司采購的服務器,占了全市場的47%;在中國國內也基本上是這個規律。甚至在做行業研究時,大家直接只用跟蹤全球頭部七家云廠商資本開支(谷歌、亞馬遜、微軟、臉書、蘋果、騰訊、阿里巴巴)就可以判斷行業的景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