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不同的病人,要用不同的方法和藥方。就像李時珍所說的,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攻克用戶和客戶這兩種不同的受眾群體,自然也是一樣。
CDN領域陷入瘋狂融資、低價搶市場的境地,以2C的打法做2B不可取
自詡創新的互聯網行業,存在不少思維定式和路徑依賴。從前一兩年開始,企業級市場開始逐步火爆起來,可惜的是很多進入2B市場(企業級市場)的企業,仍舊以2C(用戶級市場)姿勢在“戰斗”。
殊不知,2B領域和2C領域,完全有著不同的消費環境、下單場景、受眾語境……一味照搬2C的作風和打法進入2B領域,可能是很傻很天真的行為,很容易讓自己掉入坑里,或者陷入難以自拔的囚徒困境。
正瘋狂融資、低價搶市場卻持續虧損的云計算、CDN領域,就出現了這樣的一幕。用什么殺死對手?在2C領域,最簡單粗暴的方式是價格戰。這也是所謂的,低價戰車所碾之處,片甲不留、寸草不生。
從去年開始,越來越多的云計算廠商就以低價進入CDN領域,攪動得整個市場烏煙瘴氣。今年上半年,隨著又一大波云計算廠商拿到新一輪的融資,云廠商在CDN領域的“低價傾售”行為變得更加變本加厲。這種惡性競爭讓本就毛利不高的CDN市場更加雪上加霜,盈利變得遙遙無期。
但商業本該是盈利的,只不過資本的追逐扭曲和綁架了原有的商業模式。過去,這一行為主要存在于消費互聯網領域,如今,這種現象正從過去的2C消費互聯網領域蔓延到2B的企業級市場。這種不計成本、不符合商業規律的玩法本身就是病態的,在2B市場這么玩,更是如此,為什么這么說呢?有三點理由支持這一論斷:
一是無論是公有云服務市場,還是近年來日益火爆的CDN領域,大部分的云服務商在兩個領域都虧得一塌糊涂,卻依然在打價格戰,瘋狂燒錢。這違背了“生意就是要賺錢”的基本道理;
二是,德國機房主機 波蘭服務器,雖然不賺錢,但2017年上半年的國內云計算市場,卻連續發生了至少11起大筆投資事件,對外公布的融資總額超過了50億元,包括青云的D輪10.8億融資,UCloud拿到了9.6億元的D輪,華云D/D+輪加起來共有15億元,EasyStack完成了5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駐云科技、SpeedyCloud迅達云、BoCloud博云、數人云、Hyper、數夢工場、北森云等也相繼完成了不同輪次的融資。不賺錢,還能集體拿到一輪輪的融資,這就有些匪夷所思了;
三是消費市場與企業級市場有著完全不同的客戶購買心理和決策邏輯,比如2C市場的用戶往往是感性的,對低價、補貼和花哨的玩法比較感冒,但2B的企業級市場的購買決策更偏理性,以免費為噱頭,靠燒錢獲得用戶的玩法并不一定適用,反而讓看重安全性、可靠性的企業級用戶心存忌憚。
這種病態的競爭行為最終會換來什么呢?
我們可以看一下美圖流血上市引發的爭議,以及360安全打免費牌究竟改變了什么。
前者于去年12月赴港上市,遭受了投資者的廣泛質疑,主要是美圖成立8年多時間以來,主要靠風險投資輸血來維持運營,以致于累計虧損超過11億元,這兩天更是連續大跌,股價瀕臨破發。雖然股價始終不振,但聯交所資料顯示,多名股東減持股份,套現數十億元。
后者也更具代表性,360殺毒是2C安全領域第一家打免費牌的廠商,確實顛覆了面向個人的殺毒軟件市場,隨后以同樣的策略殺進企業級安全市場,但直到今天,企業級安全市場就從來沒有免費過,并未受到免費模式的沖擊。
既然明知是病態,且沒有好的“結果”,緣何仍然有云服務商跑步入局呢?理由就是,CDN市場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對投資機構來說,這個故事顯然比云計算服務更誘人。研究機構MicroMarketMonitor的數據顯示,全球CDN市場規模預計2019年將達到121億美元,超過50%的互聯網流量通過CDN進行加速。
而思科VisualNetworkingIndex(VNI)發布的預測報告也顯示,到2020年,全球IP流量將是現在的近三倍。此外,4K、視頻、直播、VR等應用的爆發,以及設備互聯的物聯網時代的到來,讓信息的高頻交互越來越普遍,這會大大增加CDN服務的需求。
正是CDN市場的整體看好,或許也就能解釋云服務商明知病態卻還一窩蜂殺入的現象了。但是他們卻殊不知:
價格戰,2C端可能是屠龍寶刀,但是在2B端,可能只是個墊腳石而已。
并非所有人都在裝睡,總有一些醒過來的人
有時,龐氏騙局就像是“皇帝的新裝”一樣,當所有人都醉心其中時,會享受這種快感和愉悅,但一旦有人跳出來戳破肥皂泡,就會瞬間分崩離析。在互聯網的宏大敘事、情懷夢想、彪炳史冊等各種巨大的誘惑面前,很多人容易選擇性地忽視基本的商業邏輯,而成為了那些在“裝睡”的人,但是并非所有人都會裝睡,總有一些醒過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