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歌華有線發布公告稱,與中國有線電視網絡有限公司、重慶有線、東方有線、云廣互聯、山東廣電共同簽署了《寬帶業務運營公司發起人協議》,公司擬出資2250萬元與上述五家公司共同發起設立全國性寬帶綜合業務運營公司,持有該公司11.25%的股權比例。
新公司暫定名為“中國廣電寬帶運營有限公司”(以工商行政管理局核準確定的名稱為準),注冊地在重慶市兩江新區,合資公司定位于廣電行業內全國性寬帶綜合業務運營公司,為全國廣電網絡運營公司的寬帶業務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
業內人士指出,合資公司的成立與運營,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廣電系在寬帶接入市場上的不利局面,但很難對現有的以電信運營商為主導的市場格局造成實質性影響。
合資公司聚焦五大業務
1、根據歌華有線發布的公告,合資公司擬開展的主營業務為:
(1)全國性廣電互聯網運營,實施全網流量的實時調度與優化,向各省網絡公司和各駐地網運營企業提供互聯網出口優化調度,大幅降低出口流量戶均成本;
(2)廣電內網資源和互聯網內容資源聚合與IDC和CDN運營,運營全國性的互聯網內容資源(匯聚與分發)平臺,聚合互聯網內容資源,開展網頁、流媒體及應用等加速業務,向各省網絡公司和各駐地網運營企業提供寬帶IDC和CDN業務;
(3)廣電寬帶網絡優化技術支持,為各省網寬帶業務運營以及骨干與接入網絡優化提供技術咨詢和支持服務;
(4)廣電互聯網業務開發和運營;
(5)其他衍生業務。
在筆者看來,合資公司的這些業務非常聚焦也非常務實,以(1)為例,由于原來廣電網基本上都是按照行政區域條塊分割的,網絡與用戶規模都不大,擁有的互聯網出口帶寬資源也比較有限,都要向一級運營商支付網間結算費用。雖然這幾年,網間結算費用在不斷下調,但對于眾多廣電運營商而言,這依然是一筆很大的開支。
以(2)為例,主要出發點則是降低成本以及提高用戶體驗。伴隨著流量的爆炸性增長,特別是4K這樣的視頻業務的興起,對于網絡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只有完整的云網端協同才能提供良好的用戶體驗,IDC作為互聯網內容的最終載體至關重要;而CDN作為最貼近用戶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則是切實保障用戶體驗的重要基礎。三大基礎電信運營商和眾多OTT運營商在IDC/CDN方面的投入都是非常巨大。
筆者認為,合資公司如果能夠持續健康運營,將會給廣電系在寬帶市場競爭中帶來一些幫助,包括有效降低運營成本,提升用戶體驗,加快新業務的開發與上線等。
2、角色
從合資公司股東構成來看,廣電國網本次并沒有直接出面,而是由控股子公司中國有線(占股69.09%)進行投資。
小編猜測,原因一來在于全國有線電視干線網由中國有線直接運營,二來中國有線本身前期基于視聯網已經做了很多數據互聯互通工作,所以由中國有線出面反倒比較合適。
其它5家股東分別為山東、湖北、北京、上海,想必也不是隨便挑選出來的,而是基于全國寬帶運營公司的長久發展出發的。
從用戶規模來看,這4家廣電運營商的用戶基數都比較大。山東、湖北在千萬級以上,北京、上海、重慶三家直轄市的用戶規模也在500萬以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從網絡和業務結構來看,重慶、上海、北京基本完成雙向化改造,寬帶業務發展也相對較好,特別是重慶的寬帶業務成為全國廣電的標桿。雖然山東和湖北的網絡雙向化改造和寬帶用戶發展相對滯后,但是都組建了專門的寬帶運營機構,正在快速趕上,這幾家也能代表廣電寬帶業務的“正能量”。
從所處區域來看,這些地方主要位于長江上中下游地帶及以北地區,在全國數據交換節點中具有重要地位,想必是為后續各節點就近輻射帶來便利性。
但比較奇怪的是,一來西北地區沒有代表加入(陜西的缺位),新加坡主機 免備案服務器,二來廣大華南地區也沒有代表加入。看來全國廣播電視網絡的互聯互通工作是有步驟的推進,而不是“一窩蜂而上”。
3、分工
說完了股東背景,再來看看股份結構。
雖然中國有線居于相對控股股東地位(剛剛超過33.33%的持股比例,想必也是經過精心設計),但合資公司的注冊地并未注冊在中國有線(或者說廣電國網)所在地北京,而是選擇了“重慶市兩江新區”,這又是為何呢?
小編通過百度搜索“兩江新區IDC”等關鍵字發現,這一地區是重慶IDC建設的集中之地,包括中國電信云基地、中國聯通西南數據中心、重慶騰訊云計算數據中心均落戶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