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聯通未必有這么大本事,混改也沒這么多效應;其二,電信業沒這么容易搞出壟斷。
8月20日中國聯通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再次公布。本來作為混改排頭兵已經令人矚目,新加坡主機 免備案服務器,而交易所公告的一波三折更加凸顯了聯通有“國家隊”護持的不敗金身。即便只看明面,聯通混改方案也不同凡響。
與中石化混改不同,這次聯通不是拿下屬公司出來混改,而是把母公司自行獻身。700億元資金換來的入股比例也前所未有的高。加上了與聯通母公司無關的中國人壽,國有股才達到一半。入股者則包括阿里、騰訊、百度、京東(BATJ)四強在內的多個互聯網企業,韓國百兆不限流主機 新加坡服務器,陣容豪華。
于是市場自然出現擔憂之聲:聯通是要搞個大事業嗎?聯合BATJ是吃透通訊業嗎?甚至,聯通會變身成壟斷巨獸嗎?不過,本人對此不是很擔心:一是聯通未必有這么大本事,混改也沒這么多效應;二是電信業沒這么容易搞出壟斷。
聯通被選中為混改“首發”,有多重因素。但與其本身不夠景氣不無關系。名為電信業三強,但聯通的地位實為最弱一家,利潤和中國移動不在一個數量級。
此輪戰略投資者雖然冠蓋云集,但它們持股并不多,除騰訊5.2%外,百度、京東、阿里三家都在百分之二三,算不上大股東。作為非公開發行股東,減持時雖然受到證監會今年的減持新規限制,如在任意連續90個自然日內減持總數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1%,但并不受披露規則限制。如此來看,即便哪天后三家股東悄悄消失了都可能。
幾位戰略投資者的價值更多在于幫襯、增加雙方合作的意味,若說為聯通帶來質變恐怕還有難度。十多年前,世界先進金融機構作為戰略投資者入股我國技術性破產的國有大銀行,確實有管理模式、營銷網絡、風控技術、信譽背書等方面的大力提攜,而BATJ對聯通脫胎換股能有多大幫助,還有待觀察。
由于同時吃各家飯,某種程度上無助于同盟鑄造。私營企業BATJ的“勢不四立”程度比國有電信三雄厲害多了。誰也不會因為投了點小錢給聯通(連董事會席位可能都沒有),就使足力氣幫聯通打移動、電信。小股權不是賣身契,如果跟另外兩家有好業務能做,想必還是奮不顧身。而且,上網費用越低、電信業利潤越低,對互聯網業卻是利好。
況且,電信業本身的政策面和技術面也不允許壟斷產生。在央企主導的行業中,電信業的競爭度很高。政策重組的次數和力度也頻繁,而且多是為了增強競爭格局。如聯通本身就是1993年電子工業部等多個部委聯合組建的通信企業,用來對抗郵電部(中國電信的原始母體)。
在技術上,電信業更是比制造業、能源礦產業受到了更多的時代沖擊。十年來從2G到5G更新迭代,見證了巨頭先發優勢與劣勢的此起彼伏。互聯網企業提供的越過電信商的服務(OTT)如QQ和微信嚴重地蠶食了電信增值服務版圖。騰訊同樣是電信業的有力角逐者。即便是目前領跑的移動,也沒有霸主地位。
所以,聯通混改是國企改革的重要一步,也是電信業扶弱抗強格局的一環。其在證券法上雖然鬧出了一些爭議,但在反壟斷法上則問題不大。增發中的特殊綠燈也不會成為競爭中的常年護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