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社會哲學家劉易斯·芒福德說:“城市的最終任務是促進人們自覺地參加宇宙和歷史的進程。”但這個觀點在未來20年也許會變得過時,隨著智慧城市的到來,人工智能將接替人類,更加高效有序地管理城市。甚至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所創造的城市將逐漸擁有自主意識,跨越所有機構、資產和社區,為共同利益而決策,比人們以往做得還要更好、更快。
智慧城市的價值,不只是導入新科技,更要讓市民感到生活的真正便利。
隨著各種科技的發展,城市建設的智慧化腳步未曾停歇,近年來更因為云端服務、物聯網、移動智能裝置等技術或應用的突飛猛進,為智慧城市帶來更進一步的發展,但技術或產品往往只是表像,真正為城市治理帶來重大突破的關鍵,其實還是科技造成的觀念改變,也是智慧城市2.0的發展關鍵。
以人為本的2.0概念
工業時代的創新,主要是以制造面向為主,是以生產者為核心,通常是從技術本身為出發點,創新的過程及結果,相對是比較封閉的,主導者甚至會以“使用者不見得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在哪里”為訴求,不會關心終端使用者的真正需求,形成一種“由上到下”的1.0創新模式,許多城市提供的服務,往往也只能由城市治理者自己來發想,因為現實面也確實缺乏適當的科技或方法,能夠迅速理解市民的想法。
但信息時代的創新,城市治理者可以比過去更快速掌握市民的需求,因為移動裝置的普及,以及物聯網等資通訊科技的發展,大量累積的信息可以做為城市治理的根據,治理者不能也不需要再像過去一樣封閉,開啟“由下而上”的2.0創新模式,這種以“使用者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點,進一步推動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組織方式、社會形態的深刻變革,才是當今智慧城市發展過程中應該關注的重點,新加坡主機 免備案服務器,而非只是投資硬件建設而已。
以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為例,投顧業者即指出,智慧城市的發展重點,已經由項目建設轉向服務營運,設法尋找全新的營運模式,如交通信息管理、停車信息管理、市民公共服務管理、老年及健康管理等。
智慧城市的服務供貨商,必須要善用作為頂層設計者、項目建設者以及運營服務者的經驗,在整合政府、互聯網、智慧城市上下游產業鏈各方資源方面,對市民需求有更多的理解,才能找出與市民息息相關的交通信息服務、智能醫療、養老服務、健康管理等覆蓋全市人口的龐大藍海市場。
發現需求的能力是治理首要目標
隨著人口迅速集中,現代城市的管理系統也變得更加復雜,包括經濟發展、環境建設、社會福利等,智慧城市想要發揮良善的治理功能,首先就是要善用新一代的通訊及感測技術,能夠隨時隨地找到問題,才能據此找到解決的方向,進而解決問題。
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已可通過傳感器、射頻識別技術(RFID)、3S(GIS、GPS、RS)等技術,實時擷取任何需要監控、連接、互動的物體或過程,所產生的聲、光、熱、電、力學、化學、生物、位置等各種需要的信息,再透過網絡及云端運算的過程,實現物與物、物與人的廣泛連接與感知、識別、分析、交互與管理,這種以移動科技、物聯網、云端運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展現了一個充滿智慧化的世界,也成為智慧城市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基礎。
回顧全球不同國家在智慧城市方面的探索與實踐,都相當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最早甚至可追溯至1992年新加坡提出的“智慧島計劃”,但直至2010年,全球才開始掀起一股建設熱潮,關鍵就在于前述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終于發展到實用階段。
由于各國城市建設腳步不一,法令規定也多有差別,不同的地區看待智慧城市的發展方向,也有所不同。如歐美國家因為城市建設歷史悠久,加上民主政治的運作過程比較不易迅速產生結果,因此會比較重視能源、交通、醫療等單一領域的信息基礎建設,如在經濟已經相當發達、生活已經相當便利的城市,會更加重視能源的使用效率,會希望透過智慧城市建設,促進城市的綠色低碳發展。
新興國家則因為城市建設無歷史包袱,往往會更加重視多元整合的目標,而且因為經濟還在起飛過程,往往會更加重視信息科技對于城市的經濟產業、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等功能的提升。
不同的城市,會有不同的需求,但如果讓每個城市治理單位,按照自身職責范圍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有可能會因為各部門對于智慧城市的建設思路、標準和政策意見各有側重,在面對多點示范和不同標準規范時,難以判斷和選擇,更有可能發生各部門無法齊心協力和資源整合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