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網絡安全法》落地實施已過去三個月,大數據行業結束野蠻時代,進入洗牌期。
此前有15家數據公司被調查,此后,名單擴大到30家;多家公司的業務負責人被約談,他們甚至相互打招呼的方式,都變成了“今天,你被抓了嗎”;大量數據接口關停,數據產品停售,導致部分公司開始裁員,一家被調查的公司,甚至將大數據業務完全下架,退出市場。
一些公司黯然退場,一些卻高調入局——一些有獨家數據源的公司,在最近宣布成立。
數據行業,正處于二八分流,冰火兩重天。
01“你被抓了嗎?”
2017年5月末,數據行業的清理行動開始。
據多位知情人透露,“數據堂”多人被警方調查,導致部分數據業務線停擺。
此后,數據堂發表聲明稱,因公司某一客戶存在被公安機關調查的情形,公安機關為進一步了解具體情況,向公司個別業務人員及財務人員進行情況了解,不存在“公司高管被抓”的情形;公司業務運作正常。
目前,數據堂的官網可正常打開,但“數據定制—數據堂”的網站頁面,卻無法打開。
大數據行業生死劫:上萬接口關停,大量公司裁員,90%公司將倒閉今年8月,數據堂發布股票停牌公告,稱因存在“預計應披露的重大信息在披露前已難以保密或已經泄露,或公共媒體出現與公司有關傳司,可能或已經對股票轉讓價格產生較大影響的”事項,2017年8月14日起暫停轉讓,預計股票恢復轉讓日期不晚于2017年11月13日。
“公司走了很多人,還有一些人準備拿完年終獎就走”,數據堂離職員工楊青稱,“目前,精準營銷線和大數據線基本暫停,現在僅靠人工智能一條業務線支撐”。
但楊青同時指出:“公司的海外客戶,暫時沒有受到影響。”
這只是大數據行業進入冰封時代的一個縮影。
一本財經曾獨家報道,15家數據公司被調查,名單中不乏估值幾十億的大公司。據知情人透露,此后,調查范圍則進一步擴大,“名單已有30家”。
行業一度風聲鶴唳,傳聞滿天飛。
頭部的大數據公司,都曾傳出過CEO或高層被調查的“小道消息”。
網傳聚信立的高管也被帶去問話,業務呈收縮狀態。
聚信立CEO羅皓不得不站出來辟謠,緊急接受媒體采訪:“我敢否認,說明我們沒有被約談。”
“實際上,確實很多公司的業務負責人被約談”,行業資深從業者羅錦江稱,為了取證,通常電腦等存儲設備也會被拿走。
一位大數據行業的CEO聽到傳聞,另外一家公司的創始人被調查,他急忙在微信上詢問:“你沒事吧?”
對方回復沒事,說是謠言。
結果第二天,CEO又聽到消息,接著再問:“今天你被抓了嗎?”
“今天你被抓了嗎”,這句話一度成為大數據行業高層從業者的問候語。
02接口切斷
幾乎行業所有的人都明白,這次數據整頓,是為了6月1日新推出的《網絡安全法》預熱。
“這次是動真格了,毫無容情”,羅錦江稱,5月底,很多公司主動將一些敏感業務線停掉。
“數據供應商突然間通知我們,業務暫停,但會支付違約金”,某信貸公司的商務負責人陳希稱,最先被停掉的接口,就是“三要素”查詢。
“所謂三要素,就是手機、姓名、身份證”,羅錦江稱,以前的價格,“購買一條僅7毛、8毛”。
多位行業從業者稱,三要素停了之后,大部分公司只提供兩要素(身份證和姓名)的“驗證”。
“把兩個信息提供給數據方,對方只會反饋一個是與否的答案”,陳希稱,如果符合,反饋“是”,如果不符合,反饋“否”。
陳希緊急修改了風控規則,讓業務線可以勉強推進,但緊接著,更多的接口被切斷。
以前一次查詢2元的學歷數據接口停掉,隨后,車輛、住房、公積金等數據接口都全面切斷。
“我們只能再次修改風控,讓用戶自己填寫用戶名和密碼,授權我們去相應的頁面爬取數據”,陳希稱,如此操作大大提高了風控的成本和用戶體驗,“但合規了”。
緊接著,各項“特色”的數據產品也悄然撤下,或開始變得不穩定。
而某平臺的風控總監郭飛透露發現:“今年年初,百融金服的產品收支等級,查詢突然變得不太穩定,缺失率很高”。
所謂的收支等級,就是一個人信用卡和儲蓄卡的入賬和出賬記錄,并按照等級給出分數,數字遠大,金額越大。
△ 收支等級產品說明
郭飛稱,這項數據,是信貸中很有價值的數據,查詢一次的價格是2-3元。
但至于如此隱秘的金融數據,百融金服是如何拿到的,在業內一直是一個謎團。
華道征信的業務員稱:“自6月份后,不良信息的查詢、資產類,目前我們是暫停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