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絕大多數新興的IT發展趨勢一樣,“邊緣計算”并不是一場革命,相反,其更多的則是一次進化。邊緣計算的根源在于本世紀初的內容交付和點對點網絡以及網格計算。然而,隨著網絡、計算和分析技術能力的不斷提高及其與大規模數據增長的處理需求相結合,意味著現如今,計算對于企業組織機構的IT經理們而言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隨著大量預期的數據信息被發送到網絡,并通過網絡不斷增長,企業組織正在開發更接近網絡邊緣的計算能力,因為海量的數據信息就是在這些網絡邊緣生成的。邊緣計算所創建的中斷允許本地用戶實時生成和執行數據分析。但是,盡管這一發展趨勢背后的勢頭越來越大,整個業界對于如何以及何時部署邊緣計算仍然不確定。未來幾年,邊緣技術能否推動行業業務決策,抑或更廣泛的部署是否需要進一步推進和全面的長期規劃;哪些使用案例會切實的推動邊緣計算的部署實施,還有哪些挑戰仍然存在;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都亟待解答。
何謂邊緣計算?
對于其定義,廣義的邊緣計算這一概念似乎起源于近20年前,彼時,邊緣服務器指的是涉及到內容傳送網絡(CDN)中的服務器的術語。其最近出現在處理、分析和應用網絡邊緣的數據源產生的數據的知識背景下,而不是將數據傳輸到“核心”處理單元。
“邊緣”這一術語是基于數據源的處理接近度以及分析所發生的位置,因此,其涵蓋了一系列可能的用途。來自物聯網(IoT)設備、移動設備以及網絡的海量數據各自均有著不同的處理要求和優先級,而且這些數據還將繼續產生。這種轉變將強調計算所發生的具體位置的重要性,故而要求更小、更靈活的處理單元更貼近用戶。其可能采取分布式微型數據中心的形式,具備本地網絡接入和互連點,實質上形成了一款分布式云服務。
什么因素推動我們走向邊緣?
即將到來的數據傳輸增長背后的力量是計算機與計算機的通信和物聯網設備的增加的結果。由于各種各樣的傳感器和處理器可以創造和傳輸大量的數據信息。而與此同時,市場對于人工智能和增強現實、無人駕駛飛機以及自動化交通系統方面的投資和開發也越來越多——這一切均推動了邊緣計算的發展。
2015年,思科云指數發現,在全球所創建的數據中,directadmin安裝 directadmin漢化,約有90%的數據是此前兩年內所產生的。該指數還預測,從2014年到2019年,每月的互聯網協議(IP)流量將以超過100%的復合年增長率(CAGR)保持持續的增長。與此同時,互聯網用戶數量預計將以每年7%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增長,所連接的設備的數量也將增長更快,達到11.4%的復合年增長率。
而在同一個五年的時間跨度內,視頻數據的傳輸預計將增長80%.從這些數據來看,截至2016年,共計約有34億人在互聯網上活動。YouTube用戶每天下載400個小時的新視頻,directadmin下載 美國虛擬主機,Instagram用戶每分鐘為250萬張照片點過贊,而Facebook用戶每分鐘則分享了300萬個帖子,每分鐘點贊的帖子數量則超過了400萬。此外,每天每分鐘進行了大約400萬次Google搜索,每分鐘所發送的電子郵件數量超過2億封,在蘋果應用程序商店所下載的App應用程序量超過了40萬,發送了277,000條推文。在財務方面,亞馬遜每天每分鐘所銷售的商品和服務價值約達8萬美元!
消費和技術因素的結合創造了一系列更為復雜的驅動因素,這些驅動因素在行業和地理上的差異很大。一般說來,推動我們走向邊緣網絡的三大驅動因素如下:
不斷變化的消費者和商業預期,以及數據使用情況;
新興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在網絡、處理、軟件和協議領域,使邊緣計算成為可能;
邊緣處理的應用程序,如整合物聯網設備數據的機會、更高的網絡處理和傳輸效率、更低的延遲,進而提供了更好的客戶體驗和數據安全性。
邊緣處理在企業業務中的使用
與任何其它IT趨勢一樣,商業和技術專業人士都希望知道這些新的技術進步趨勢將如何幫助他們優化運營。但是,邊緣計算可能并不適合所有的業務,至少現在是這樣。邊緣計算和應用程序的采用最終將取決于這些技術與業務目標的關聯程度,取決于企業是否擁有有效實施、管理和貨幣化它們的資源。
有幾大行業將特別能夠從邊緣計算中受益:
智能城市。邊緣計算可以廣泛應用于智能社區或城市。隨著傳感器和信息源的不斷增加(交通系統、醫療系統、公用服務事業和安保計劃),在中央位置存儲和分析數據已經變得不太可行。邊緣計算還可以減少社區服務中的延遲,例如針對醫療緊急情況、執法、交通模式和公共交通等的處理。其還考慮到了地理精度,因此能夠將特定街道、街區或郊區相關的信息與該地區的用戶即時共享。這些應用程序和技術將最終確定邊緣是否從交通系統傳感器和路燈延伸到數據中心的泵、渦輪機和其他傳統上不相連的實用設備。在發生自然災害時,智能城市邊緣網絡將如何收集和分發信息?如何利用智慧城市和邊緣技術來傳遞和緩解水和汽油等資源對供應鏈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