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營業務收入連續下滑 13 個季度之后,聯通靠“混改”拿到了它需要的錢。
2017 年 8 月 16 日下午,聯通宣布引入 14 個投資方的 780 億人民幣投資,啟動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
這是一筆大錢,相當于聯通 2016 年手頭剩余可用資金的 3 倍多,或者阿里巴巴過去一整年的利潤。
為了籌到這樣一筆大錢,聯通定向增發了相當于股本 40% 的新股,超過年初證監會限定比例一倍。對此,證監會在 20 日發布一則簡短的公告稱自己“深刻認識和理解中國聯通(6.440, -0.03, -0.46%)混改對于深化國企改革具有先行先試的重大意義”,對聯通“作為個案處理”。
特事特辦的還有中國最大四個互聯網公司騰訊、阿里、百度、京東。它們一起向這個止不住下滑的公司投資 273.5 億人民幣。
京東第三季度凈利潤只有 10 億人民幣,花了近 50 億投資聯通。這筆錢來自劉強東個人 100% 控股的公司京東三弘。類似的,百度、騰訊、阿里也沒有用主體投資聯通。騰訊和百度通過投資產業基金、而阿里創投則是馬云個人控股。這樣就削減了交易可能對京東上市公司的影響。
說了兩年多的國企混改從聯通開始,但不會停在聯通。太多國企需要新的資金來源。目前中國國企資產收益率已經比 2008 年金融危機還要低,只有民營企業目前的 1/3 多——同樣規模的資產,一年的利潤只有后者的 1/3.
中國國企和非國企的資產收益率變化。資產回報率是凈利潤除以凈資產,適合評估生產型企業。
2015 年 10 月,國務院下發《關于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新的資本發展國企。到 2017 年混改方案逐步公布,國企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2017 年年底,聯通混改計劃公布后,國資委新聞發言人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第三批混改試點名單已經確定,一共是 31 家,其中中央企業子企業是 10 家,地方國有企業 21 家。三批混改試點加起來一共是 50 家。
這是 2017 年商業大新聞第 5 篇。
聯通已經不是第一次在制度調整里當最先試點的那一個。
它在成立 23 年里的起落都與政策直接相關。1993 年籌建開始,聯通趕上了 中國電信業政企分離、打破壟斷,也經歷了行政干預 3G、4G 通信網絡的起起落落。現在它也和其它運營商一樣,成為給互聯網公司提供基礎服務的“管道”。
在這個需要大量資金才能啟動的生意,聯通兼并過多個不同的通信業務,嘗試過后來被叫停的“中中外”投資模式,也成為數十家趕在中國加入世貿前去香港和紐交所上市的公司之一。如今,聯通又成為了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最早的一個。
它的歷史,趕上了過去 23 年間中國的市場增長、國企改革、海外上市、政策變動和互聯網顛覆。
聯通 1993 年開始組建,中國電信業的監管、政企分離都從此開始
1993 年,蘇聯解體剛兩年,美國運營商 AT 為了制作全球通信報告找中國郵電部拿到了一組數據,“截至 1991 年年底,擁有 11 億人口的中國一共有 850 萬條電話線。相當于每 33 個中國家庭擁有一部電話”。
這在當時是個新聞,不是因為中國電話少,而是因為中國郵電部居然向海外公布數據。《紐約時報》為此專門寫了篇報道。
那會兒還沒有中國移動。中國所有和通信相關的東西,不管是用筆寫的信,還是電話、手機、互聯網、尋呼機……都在中國郵電部手上。這個局面在 1993 年圣誕前一天改變。
國務院下發 178 號文件,同意電子部、電力部、鐵道部組建中國聯合通信公司。
從這三個部門的名字也能看出中國經歷了多少變化,受命組建聯通的這三個部門今天都已經不復存在:電子工業部和郵電部在 1998 年合并成了信產部,又在十年后和多部委合并成今天的工信部。電力工業部和鐵道部也在之后二十年里被撤銷。
根據國務院的批文,聯通是一個需要自負盈虧的國企,要做三個生意: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和電信增值業務(主要就是互聯網)。當年,全球也只有 3400 萬移動電話用戶,到 2000 年這個數字會翻 20 倍。
這份批文里還提到一個事情——準入——地方也不可以再成立新公司,自己做通信行業。
中國的移動通信業務正是從地方上開始,1987 年廣東省郵電系統完成了廣州地區的移動通信設計方案。當年 11 月,廣州開通了全國第一臺移動電話。
這塊業務最終會獨立出來去香港上市,然后改名為中國移動,成為全球最大的移動運營商,也是聯通的主要競爭對手。
1994 年 7 月 19 日,中國聯通正式成立。不到 3 個月,激烈的競爭開始了。郵電在廣東省主導建成了中國第一個覆蓋全省的 GSM 數字手機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