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公公王健林,去年和今年上頭條的速度,一點也不比國民老公王思聰少。
昨天,小馬哥的騰訊,聯手蘇寧、融創和京東,拿出共計340億元,收購了萬達商業約14%的股份。
340億,可是全球互聯網公司和實體商業巨頭之間最大的單筆戰略投資(之一),這背后到底有什么套路?
第一,首富人紅戲不紅,萬達商業不值錢?
王健林當了好幾屆首富,不差錢。
但萬達商業真不值錢。以14%折算340億的價格來看,做為萬達集團最為核心的資產,哪怕登頂全球規模最大的實體商業巨頭,萬達商業的估值,也不過2400億元出頭,不到阿里、騰訊的十分之一。
即便和其他地產巨頭相比,這個入股價格也算“抄底價”——以昨天收盤價來看,碧桂園市值大概2800億人民幣,萬科A+H大概4162億元。去年11月引入600億戰略投資的恒大地產,估值也超過了4000億元。
再以物業價格來看。根據王健林透露,目前萬達商業持有3151萬平方米物業,如果按照這個估值,萬達商業每平米物業的估值,也就不到8000元。
這似乎是去年賤賣萬達酒店之后,王健林又一次低價“甩賣”股權,背后可能只有倆原因,要么萬達確實急需用錢,要么萬達是為了轉型。
第二,萬達到底多差錢?
缺錢不缺錢,歸根結底要看錢要花到哪里。
再過7個月,萬達商業就要先還一筆欠款——萬達商業退市時,站群服務器,曾引入外部投資者。根據媒體披露的對賭協議,如果萬達商業未能在今年8月底之前完成主板上市,萬達集團繼續必須回購全部股份,并支付10-12%的利息,這340億,恰好可以填補對賭協議的債務。
更重要的是,2016年私有化之時簽署的對賭協議,引入都是都是追求快速回報的財務投資者——今天騰訊牽頭的這四家投資者,可是有耐心多了,留給萬達商業上市的Deadline,推遲到了2023年。
這340億,對于騰訊來說不算大錢,但對于萬達來說,那就是久旱逢甘霖——2017年,萬達主要干了兩件事,賣資產,降負債。2018年,王健林還要繼續還債去杠桿,這是大頭——降低負債,是王首富去年、今年的第一訴求。
今年萬達年會上,聽到《歌唱祖國》熱淚盈眶的王健林說,要繼續響應國家號召,順應全球趨勢,繼續去杠桿、向輕資產之路轉型:
“萬達將采用一切資本運作手段,降低企業負債。包括出售非核心資產、控股情況下出售股權、合作等。萬達將清償全部海外有息負債。包括萬達商業香港退市的資金,也有可靠解決方案。萬達集團計劃用2-3年時間,將負債降至絕對安全水平。萬達在全球絕不會出現任何信用違約,萬達把信用看得比資產、利潤更重要。”
總之,從資產總量和質量來看,萬達可能不差錢,但是從短期流動性上來說,萬達暫時還挺差錢的。
第三,路線調整,從“主導”轉為“合作”。
劉備說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五年前,互聯網公司和線下巨頭們,還在互相看不上也看不懂呢。
馬云和王健林甚至還打了億元賭約。2012年12月12日,央視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現場,馬云與王健林進行了一場“電子商務能否取代傳統實體零售”的辯論。“到2022年,10年后,如果電商在中國零售市場份額占到50%,我給馬云一個億。如果沒到,他還我一個億。”
當然,精明如王健林和馬云,很快就發現這個賭約毫無意義——2014年,王健林就主動表示要放棄賭約,“兩個行業將會融合發展,并且都可以活得很好”。
2016年,馬云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說電子商務過時了,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新零售才是未來。
但看得準看得遠未必做得出做得到——從百萬騰聯手、到萬達電商飛凡再到萬達網科,萬科每次都大筆投入,高舉高打,開鑼大鳴,但落地無聲,一試再試,卻也一錯再錯。
雖然王健林在年會上反駁了萬達網科裁員6000人的遙言:“網科總共就3000人,怎么可能裁掉6000人!”。但王健林也公開承認了網科的失敗,“我曾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給了網科太多錢”,并反思說,將來要“從實際效果出發,不玩概念,不燒大錢。”
從實際效果出發到底是什么意思?或許就是,認識到萬達在線上確實玩不好,就交給小馬哥來玩了——“騰訊將推進與萬達旗下網絡科技集團的戰略合作”,“利用騰訊、蘇寧、京東海量線上流量和本身巨大線下商業資源開展多方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