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熱詞,什么熱詞可以和“數字化轉型”相提并論?
答案:沒有!
數字化轉型如日中天,背后的主題詞就是“數據成就領導者”。
數字化轉型的“罪”與“罰”
數字化企業,數字化轉型,說說容易,但實現起來很難!
一將功成萬骨枯!功成名就的背后是血淋林的現實。數字化企業也是如此,功成名就的背后是磨難和艱辛!
踐行數字化轉型,首先需要巨額投入,這種投入不以ROI為目的,屬于戰略投入。要把企業全部行為數據保留下來,涉及到IoT、大數據存儲、處理和分析,無一不需要大量資金支持!
更為殘酷的是:這些還僅僅是必要條件,并不保證必然成功。
因為,數字化轉型的成果,還需要借助業務創新來變現,可遇不可求。這樣你一來,你要不要掂量一下有幾斤幾兩,有沒有實力進行這樣的終極比拼?搞不好,就成為先烈了,還談什么未來!
如果因此而畏懼,殘酷的現實是:一旦你的對手,率先完成數字化轉型,成為數字化企業領導者,你所面臨的就是萬劫不復的結局,被無情碾壓就是必然的結果。
問題是:怎么辦?
戰略層面之下的戰術應對
拋開戰略的層面,戰術上應該如何入手和開始呢?
4月12日,2018 NetApp中國創新論壇上, NetApp發布了三大數據創新戰略:
在我看來,這就是問題的答案。
為什么?看上去:混合云、下一代數據中心、現代存儲管理,很像是老生常談啊?
難道其中另外有玄機不成?
對的!
數字化轉型首先是云的問題。
看一個聯發科的案例:隨著制程工藝從40nm提高到10nm,7nm,聯發科芯片設計所需要的計算量和數據量呈現高速增長。
其中,服務器數量從300臺激增到2800臺,數據量從4PB到60PB+,其中,有40PB數據存儲在NetApp陣列上。這種需求并不是平穩、線性增長的,而是呈現波峰/波谷的變化,以服務器為例,波峰/波谷存在5000臺服務器用量。
對此,唯有公有云可以解決類似彈性、敏捷性的問題。
企業原有的私有云,配合使用公有云,于是混合云就是企業首先要面臨的問題,涉及到企業級合規、穩定性級別需求,問題就更加復雜。因此駕馭好混合云,這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成功之匙。
接下來的下一代數據中心和現代存儲管理,則是我們比較熟悉的私有云的內容。
私有云領域談論比較多的雙模IT,所謂穩態和敏態,前者強調穩定、可靠,后者強調彈性、敏捷。
從產品技術的角度,前者對應高端存儲、中端存儲以及入門存儲;后者對應全閃存陣列、超融合和分布式存儲。前者縱向擴展,云主機租用,Scale Up,后者對應橫向擴展,Scale Out。
對應的需求不同,用戶的應用場景也不同。
NetApp做了什么
對于NetApp,傳統印象最深的當屬NAS,以及高端、中端存儲陣列,全閃存陣列和分布式存儲解決方案,以及ONTAP數據管理軟件。
近年來,印象比較深刻的當屬Data Fabric混合云管理愿景,以ONTAP為基礎,NetApp完成了從專業存儲廠商向數據管理廠商的華麗轉型。 (參見:NetApp也不是一家存儲廠商了)(參見:混合云始自全閃存陣列,這個您真的想到了嗎?)(參見:知道“近云存儲”:普通人也能玩兒轉”混合云“)
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此次2018 NetApp中國創新論壇, NetApp最新推出了兩款產品與解決方案:NetApp Cloud Backup和NetApp HCI。
很容易理解:
NetApp Cloud Backup(此前稱為NetApp AltaVault),這是Data Fabric愿景的進一步實施和落地。
主要就是幫助企業將數據高效備份至其所選擇的公有云服務,目前支持阿里云、微軟Azure、AWS,未來會支持更多公有云。
很多人可能會有疑問:如今Veeam、Veritas、IBM等備份軟件都提供了數據備份公有云的支持,為什么還需要NetApp Cloud Backup呢?
答案就在高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