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湯森路透(加拿大湯姆森公司與英國路透集團合并組成的商務和專業智能信息提供商)2015、2016年評出的全球地學十大前沿,我國青藏高原相關研究成果已屬于前沿領域第一方陣水平。”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主任李新近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的建成將有助于進一步提升我國青藏高原研究的國際影響力。
2019年6月,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進行優化調整,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被賦予更多新的使命。據了解,這次調整組建的20個國家科學數據中心基本是按學科進行分類,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是為數不多的按區域命名的,其目的就是為了對接國家重大任務——第二次青藏科考。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也被稱為地球第三極。它是亞洲十多條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與我國及周邊地區生態安全息息相關。“因為這種重要性,青藏高原成為一個地球系統科學的天然實驗室。”李新介紹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在開展各種各樣的考察,長期的研究和科學積累產生了大量地學數據。如現在正在進行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其中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及其影響,亞洲水塔動態變化與影響,高原生長與演化,人類活動與生存環境安全等課題,將產生一系列海量、多元的數據。
目前,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擁有多個不同主題的科學數據。“這些數據資源是有活力的,體現在我們有青藏高原泛第三極強大的觀測網。通過自動綜匯形式,幾十個觀測站已實現從觀測、數據質量控制到入庫可視化的完全自動化,服務器租用,每個月大約采集1000萬條數據。”李新介紹,經過長期積累,團隊建立了青藏高原高分辨率多源遙感數據同化系統、流域尺度水文數據同化系統,具有較高的時間和空間分辨率。同時,國內服務器,青藏高原數據規范體系已初步建立,正在制定學科內容規范,例如針對冰川、水文、生態的特定觀測。
據了解,2018年數據中心的注冊用戶已達2.4萬人,用戶單位達1430家,積雪和凍融長序列產品以及近地表大氣驅動數據集被大量引用,包括支持《自然》論文和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評估報告。“大數據應用除了科學發現,還有生態保護和災害防治,以及服務重大工程如川藏鐵路等。”李新說。
下一步,如何做好數據整合集成和分析工作,將巨型數據倉庫升級為大數據平臺,從而突破青藏高原數據集成瓶頸、攀登地球系統科學研究制高點、推動青藏高原科學研究新范式、服務國家戰略決策,是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面臨的挑戰。“這就涉及到如何實現青藏高原科考站網觀測、遙感觀測的物聯綜匯,從觀測到一體化的科學分析和可視化,再到決策支持。”李新說。
“現在祁連山(600720,股吧)站已經實現了分布式物聯觀測,接下來還要逐步增加納木錯、珠峰、藏東南,未來還將再增加慕士塔格、阿里、墨脫和雙湖站。另外,將來可能會有觀測冰凍圈的小衛星,我們將有針對性地做一些特色產品,比如冰厚的數據、凍土含冰量的數據,發布出來共享。”李新說,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的發展離不開科技計劃的資源匯集。他呼吁,與青藏高原相關的國家項目產生的數據,原則上應匯交到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其數據共享產生的效益歸屬會最大程度得到保護。
李新介紹,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的數據開放共享與服務以在線方式為主,下載和引用情況由數據計量系統來記錄。同時還建設有用戶和作者間自動化交互系統,以保障數據作者的專有權益。“所有數據都是中英文雙語的,我們注重英文元數據和數據實體的高質量,做到真正的國際化。”李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