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在央視財經頻道播出的高端訪談欄目《對話》中,曙光總裁歷軍表示, 2019年的“冷”未來或是中國科技制造業常態,但企業一生都在創造路上,不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需有突破創新能力。
據了解,此次《對話》節目圍繞“中國制造高質量發展”展開。就2019年經濟溫度、企業如何保障產品質量、打造中國品牌等話題,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曙光總裁歷軍、振華重工董事長朱連宇講述了自己的心得與體會。
2019年中國制造迎來“冰桶挑戰”
在《對話》節目中,對2019年經濟環境“溫度”,歷軍直言中國科技企業迎來了“冰桶挑戰”,“2019年的‘冷’未來或是中國高科技制造業常態。”歷軍說。同時振華重工董事長朱連宇也給出了“10度”的低溫。
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1月6日發布數據,2019年12月全球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較上月回落0.4個百分點至48.6%,運行在收縮區間。對此,業內人士表示,2019年全球制造業整體呈現增速放緩趨勢,而貿易摩擦是導致全球制造業下行主要因素。
在全球制造業下行同時,我國則進入邁向高收入國家行列新起點。2020年1月中旬,云服務器,國家統計局消息顯示2019年中國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中國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而從以往中等收入國家發展經歷來看,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則需擁有足夠強大、先進的制造業作為經濟基礎。
中國制造變強難在哪?
在《對話》欄目中,歷軍介紹2019年中國制造業“陣痛”的核心問題是企業缺乏核心技術,處于產業鏈、價值鏈的低端。“貿易戰打醒了很多人,中國企業我覺得只有一條路可走,自主創新從低端走向高端。”
而早在上世紀80年代,歷軍就曾感受過類似2019年的中國制造“陣痛”。
突破核心技術“要有信心、決心、耐心”
歷軍回憶,上世紀80年代,大型計算機西方國家對中國是禁運狀態。有關部門輾轉購買了一臺國外計算機,合同里卻寫明該計算機要被一個玻璃房子隔離起來,中國人不得進入,這個房間的鑰匙由一個外國管理員掌握著。
為掌握大型計算機核心技術,打破海外壁壘,包括曙光在內的國內信息產業領域前沿企業,用了三十年,才取得了世界領先的技術水平。
核心技術的突破“要有信心、決心、耐心”。歷軍表示,很多企業搞研發,搞一兩年沒結果第三年就把項目砍掉。而沒有“恒心”中國制造就難以跨越價值鏈底端。
歷軍以曙光浸沒液冷計算機為例介紹,浸沒相變液冷技術10年前便有原型,但曙光持續堅持研發才有領先行業、世界的大規模商業應用。
如今,采用浸沒液冷技術的曙光新一代計算機“硅立方”,其體積相比傳統風冷數據中心設備減小到25%,能耗可降低50%。若全國數據中心均采用硅立方浸沒液冷計算機,每年可節電400億度。因采用浸沒液冷技術,“硅立方”的CPU等核心芯片部件性能可提升20%,單機柜功率密度達160Kw,計算設備可靠性至少提升一個數量級。
而在突破浸沒液冷技術難關中,僅一個控制液體進出的電磁閥,為保證穩定曙光三年里做了26次設計改進。如今,在浸沒相變液冷計算機方面,曙光積累了140余項專利。依托這些專利和產品,曙光參與全球競爭“絕對沒問題”。
創新應關注“質量”與“標準”
國家統計局消息表示,隨著我國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中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而自主創造、創新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原驅動力。
在《對話》節目給自己所在企業“自主創造力”打分環節,歷軍給曙光的“創新力”打了四顆半星(滿分五星)。
“就差半顆星了,為什么不打滿分?”面對主持人的提問,歷軍表示:企業一生都在創造路上,當前中國信息產業整體處于世界第一陣營后部,曙光還有很多核心技術需要突破。而企業的自主創造要關注“產品質量”以及“行業標準”,通過不斷積累彌補技術短板。
歷軍介紹,曙光對品質要求已按照1PPM暨“100萬個零件中不合格品不超一個”的水平來執行。
例如在計算中不可缺少的存儲領域,曙光單一存儲設備規模已超200PB,這個數據量相當于一座中等城市所有數據總和。而該存儲設備還可穩定支撐超一萬個計算節點同時訪問。搭載該設備的曙光存儲服務器穩定性指標達到99.999%,通過連續3萬小時運行無宕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