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的大力推動,和媒體的輪番宣傳下,“新基建”火爆了。無論從疫后的經濟重啟,還是未來幾年的數字化發展看,“新基建”的地位都非常重要。但是,對于“新基建”的內涵到底是什么、投資情況如何等方面,還存在眾多的誤讀。
今天,筆者這篇文章就嘗試厘清其中的一些細節,與關注“新基建”的網友們一起探討一下。
“新基建”七雄?
說起“新基建”涉及到的領域,一般認為包括了5G基建、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特高壓、工業互聯網、汽車充電樁、城際軌道交通等七項,這也是在央視新聞上作出的總結,相對來講比較官方。
此外,還有媒體制作了“新基建八仙”。除了央視版本的七雄之外,還加入了一個“北斗導航”。
實際上,“新基建”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和復雜,絕不僅這幾個領域。
“新基建”的相關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15年。其后多次提及,直到2018年12月份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明確了“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這個概念,并且在2019年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中。央視等媒體,也是以此次會議為基礎,總結出了“新基建”的七大領域。
不過,這一總結是非常值得探討的。首先,中央層面沒有任何文件或者通知來確認“新基建”的產業范圍。央視雖然是官方媒體,但依舊只能算“媒體總結”,并不能代表這就是政府方面的認定。
其次,在官方語境里,列舉“新基建”產業時,也是時有變化。近期最顯著的就是3月4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工作會議和4月初剛剛結束的最高領導人視察浙江時提及的“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最大的變化就是“數據中心”的第一次提出。可能對普通民眾來說,沒有發現其中的不同,會認為“數據中心”就是“大數據中心”。但對于IT行業的從業者來說,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產業概念,數據中心是非常底層的硬件基礎,而大數據中心則是上層應用系統體系。
當然,這不是說大數據中心被從“新基建”中移除了,正確的理解應該是“新基建”概念本來就囊括廣泛。在不同的環境和背景下,政府方面挑選了幾個重點領域進行舉例說明,并沒有欽定誰才是“新基建”的意思。
50萬億投資?
3月4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后,VPS租用,“新基建”再一次引人矚目。同時,一個爆炸性信息在當時被疫情壓抑的環境下爆發開來:今年多個省份地方政府將在“新基建”領域以萬億為單位進行資金投入。而相關數額,也從最開始的27萬億,增長到34萬億,到最近的47萬億,以至于50萬億。
如果仔細看各省政府發布的相關文件,就知道這又是媒體有意或無意的夸大誤讀。媒體總結的,大多是各省份發布的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其中雖然有很多“新基建”相關的內容,但并不完全是“新基建”方面的投資,還包括了傳統基建、生態環保、金融創新、醫療健康等社會所需的方方面面。
此外,雖然這些項目被稱作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但很多項目執行周期都很長,超過一年者大大有之,甚至占了多數。部分省份因此也單獨列出了2020年年度的投資規劃,不過大部分省份還是按照整體的額度公布,所以目前還很難確定在2020年具體的投資數額。
無論如何,“萬億投資”是存在的。而且“新基建”也鼓勵民間資本的主動參與,更要求執行部門提升民間資本的能動性。所以對于有意于“新基建”的企業或者投資者來說,這都是一個不容錯過的好機會。
新興產業?
那么又回到了老問題:那么如何確認某一產業是否屬于“新基建”呢?
這要從“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概念出發,其本質實際上就是信息化的基礎設施,目的為數字化社會奠定基礎。其可以是5G、數據中心這樣的數字化設備,也可以是汽車充電樁、城際軌道交通這類傳統的“鐵公機”的信息化版本。
所以也可以看出,“新基建”不等于新產業。其中包括5G網絡以及由其誕生的產業鏈組成的全新產業領域,也包括能源電力公路等需要數字化改造的傳統產業。實際上包括互聯網在內,都可以算作“老”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