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術企業總收入預計突破3萬億元增速達13% 每萬人擁有480件發明專利
隨著新科技革命加速駛來,科技創新已成為產業競爭與經濟發展中的關鍵變量。在智力資源高度密集的中關村科學城,創新驅動下的研發型經濟正成為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2020年,中關村科學城高新技術企業總收入預計突破3萬億元,增速達13%,實現逆勢增長。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6%以上,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7.4%,發明專利授權量突破3萬件,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480件。
創新密集研發總部頻頻落子
十年前,中國移動互聯網創業風起云涌,一個辦公桌、一臺電腦就能啟動一個創業項目的“車庫式創業”十分流行。如今,隨著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研發密集型科技創業興起,孕育創業黑馬的故事開頭,往往從研發實驗室開始。
“生命科學類項目需要專業的場地、實驗室和器材,在起步之初投入就非常大,和互聯網初創項目有很大的差異,這意味著‘車庫創新’在這個行業是行不通的。”北京巢生實驗室負責人周悅欣說。
為解決生命科學研發型創業團隊的這一痛點,兩個月前,由中關村科學城公司與國際生物醫藥孵化平臺巢生實驗室共同設立的巢生北京創新旗艦實驗室啟動試運營。
在其位于中關村東升國際科學園近3000平方米的共享實驗室,中心共享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細胞培養實驗室、成像平臺等實驗平臺齊備,還能為入駐的研發團隊提供定制化的研發實驗室服務。在創業初期,初創項目可以擁有一個“管家”來為其打點好器材、場地和實驗室等瑣事,讓科學家、研發人員甩開包袱、專注研發。
專攻人工智能領域的新型研發機構北京智源研究院將入駐藍潤大廈,全球人工智能芯片知名獨角獸企業Graphcore將在海淀建設集核心研發、銷售與生態一體的中國區總部,美團、愛奇藝、九號機器人等科技企業將在海淀新建總部或研發中心……從跨國企業到本土團隊,從巨頭到初創企業,都選擇將研發“大腦”扎根在中關村科學城。
為引導企業積極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關村科學城2020年實施研發投入倍增計劃,投入近2億元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關注原始創新和技術創新,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研發體系,開展通用底層技術布局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科技研發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日益凸顯。2020年,中關村科學城在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發明專利授權量、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等指標均位居全市之首的同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約達10550家,獨角獸企業44家,上市企業236家,科技企業的數量、質量、市場認可度和經濟貢獻度均大幅提升。
概念驗證加速科研成果“熟化”
最近一段時間,從事了十多年科研工作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應用化學系教授劉宇宙開始忙起了洽談融資、注冊成立公司。
“在概念驗證中心的幫助下,我們的新型LED有機硅封裝膠項目正籌備成立公司,并將進入更大規模的工業化測試。”劉宇宙說。
何為概念驗證?中關村科學城概念驗證支持計劃建設的首個概念驗證中心、北航概念驗證中心負責人介紹,概念驗證既不是要支持“從無到有”的基礎研究原理創新,云主機,也不是要支持“從少到多”的產業化發展,而是聚焦這兩者中間的環節——幫助一項實驗室創新成果完成創業準備或實現技術交易,實現技術“從生到熟”。
在新能源車動力電池、LED燈、光伏材料等行業的生產過程中,需要使用一種能幫助高端電子儀器隔絕空氣腐蝕的封裝膠。長期以來,封裝膠材料的技術路線采用國外公司開發出來的技術,在知識產權和創新方面受到相應的限制。
經過多年研究,劉宇宙的科研團隊成功研制出一種新型膠聯材料,在各項實驗室測試中性能指標堪稱完美。經市場調研預估,一旦成功推向市場,其在動力電池、LED燈封裝方面的應用價值就將高達50億元。
然而,實驗室測試的僅僅是克級的材料,當放大到公斤級甚至更大規模時,是否還能保持同樣性能?是否具備大批量生產、應用的可行性?劉宇宙的研究成果在從實驗室走向市場之前,必須先回答這些問題。
“我在成立公司、融資方面完全是個‘小白’,概念驗證中心幫了不少忙,幫忙尋找測試場地,指導我們怎么做路演、與投資人接洽。”多年來專注科研工作的劉宇宙,從北航概念驗證中心獲得了概念驗證資金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