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人工智能千帆競發的當下,我國戰略、政策、數據和市場應用等方面的優勢,為人工智能實現跨越式發展創造了重要條件
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最大瓶頸是高水平人才不足,特別是本土培育的高水平人才嚴重缺乏
未來需通過科技引領和應用驅動的雙向發力,實現我國人工智能盡快在理論上補齊短板、在技術上自主可控、在產業上占據高點
“機器能思考嗎?”1950年,艾倫·圖靈在他著名的論文《計算機器與智能》開篇發問。
這一提問,美國站群服務器,不僅為圖靈贏得“人工智能之父”的驕傲,更喚醒人工智能此后60余年的發展。
人工智能(AI),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技術科學。
如同公元前的輪子和鐵,19世紀的鐵路和電力,以及20世紀的汽車、電腦、互聯網,人工智能是一種新的通用技術,其發展將對人類社會帶來根本改變。
業界普遍認為,人工智能迄今經歷了兩代。第一代人工智能是知識驅動型的,總體進展有限;第二代人工智能是數據驅動型的,也就是目前炙手可熱的大數據、深度學習等,已經成為不少科技強國競相爭奪的戰略技術高地。
據了解,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均把發展人工智能作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維護國家安全的重大戰略,加緊出臺規劃和政策,圍繞核心技術、頂尖人才、標準規范等強化部署,力圖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掌握發展的主導權。比如日本2017年發布《人工智能技術戰略》、歐盟2018年出臺《歐盟人工智能戰略》、美國2019年啟動“美國人工智能倡議”、韓國2019年公布“人工智能(AI)國家戰略”等。
“人工智能是科技制高點,誰能夠掌握它,誰就掌握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優勢,所以中國一定要在人工智能方面盡快實現突破,在世界上爭取我們的地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姚期智說。
中國(青島)生活機器人先鋒匯上展出的機器人(2020年12月25日攝) 李紫恒攝
中國應用落地走在世界前列
我國人工智能起步于1978年。
經過持續多年的研發布局,特別是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頒布以來,人工智能上升為國家戰略,我國人工智能進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并在多個領域取得重要成果,部分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已具有全球影響力。
在基礎理論方面,我國在新興的深度學習理論和推理算法、類腦計算、腦機接口等基礎前沿領域取得突破,在智能芯片等部分關鍵技術領域取得重大成果,華為“昇騰”、深度學習處理器芯片“寒武紀”、清華大學可重構芯片等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在關鍵技術方面,我國在機器翻譯、自動駕駛、智能機器人等技術上緊跟世界前沿,實現部分關鍵技術的突破,并在人臉識別、語音識別與生成等領域居世界領先地位。
與此同時,我國人工智能加速與各行業、各領域融合發展,人工智能技術正從互聯網應用逐漸向實體經濟和民生領域滲透。基于物聯網數據感知能力、從云端到終端的智能計算能力,我國人工智能行業應用不斷落地開花,并在智能醫療、智慧城市、智能物流、智能交通和智慧環保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目前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全球第二,融資規模全球最大,專利申請量世界第一,特別是在應用落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可以說,我國已成為世界人工智能重要領軍國家之一。”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黨委書記趙志耘評論說。
趙志耘認為,在全球人工智能千帆競發的當下,我國戰略、政策、數據和市場應用等方面的優勢,為人工智能實現跨越式發展創造了重要條件。
一是強有力的戰略引領和政策支持。趙志耘說,《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頒布,意味著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戰略部署成形,此后各部門、各地方積極推動落實,香港服務器,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等眾多省市均出臺相應人工智能規劃和行動計劃,并加大研發投入、設立研發機構、制定人才引進和稅收優惠等配套政策,帶動企業加快智能化轉型步伐,政產學研用協同推進人工智能發展的格局正在形成。
二是海量的數據資源。我國擁有全球最多的9.89億網民數量和9.86億手機用戶數量,手機網絡支付用戶規模達到8.53億。特別是在特定應用領域數據規模龐大,比如我國醫療門診總量每年達80多億人次。“如此大規模的數據量,是世界僅有,也為我國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富資源。”趙志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