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許多代表委員圍繞如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積極建言獻策,部分在深全國人大代表和住深全國政協委員帶著相關建議提案上會。
在大灣區率先試點“碳中和”工作
“建議選取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城市群等經濟發達地區部署試點工作,盡快出臺碳達峰、碳中和方案,力爭在‘十四五’期間實現碳達峰,為全國提供系統性的解決辦法與經驗。”住深全國政協委員、觀瀾湖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朱鼎健向大會提出了關于在全國逐步試點部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盡快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提案。
在朱鼎健看來,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等城市群和經濟圈在人口密度、建筑體量、電力需求等方面位居全國前列,已具備較好的前期綠色低碳試點成果,而且碳達峰、碳中和涉及的投資規模巨大,具備先行試點的基礎和優勢。
朱鼎健建議,在試點地區和城市盡快明確制訂節能減排和加大綠色清潔能源使用率,以及完成碳達峰、碳中和的具體時間表。同時建議在試點城市繼續降低企業進入碳市場門檻,將更多企業納入到碳交易市場,擴大控排范圍。此外,建議適時引入碳期貨、碳期權等碳金融工具,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居民低碳生活普惠平臺等。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行長白鶴祥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碳市場起步早、規模大、交易創新活躍,大灣區有條件、有能力在實現與境外碳市場鏈接、促進境內碳市場發展壯大方面先行先試。他建議,探索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統一碳市場。
將碳市場發展納入綠色金融體系
“碳達峰、碳中和愿景的提出,彰顯了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堅定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的決心,同時也給中國碳減排工作倒排了時間表、下達了任務書。”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行長白鶴祥指出,與綠色信貸、綠色基金、綠色債券等綠色金融工具類似,碳市場形成的碳價格信號能很好地發揮資金配置功能,引導資金更多地流向綠色低碳領域。因此,要推進碳交易市場發展與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同步規劃、整體設計。
白鶴祥建議,要從戰略高度上將碳市場建設和發展納入到中國綠色金融體系整體框架,在碳市場發展規劃、頂層設計方面進行全盤考慮和統籌布局,使碳市場成為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白鶴祥表示,碳市場加載金融功能,是有效盤活碳資源、做強做大碳市場的關鍵,要運用金融思維和理念去推動碳市場發展。
以“碳中和”為契機倒逼低碳技術轉型
“目前中國科技企業實現碳中和面臨著政策、技術等多重挑戰。”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向大會提出關于落實新發展理念、推進我國科技企業實現碳中和的建議。馬化騰認為,推動我國科技企業實現碳中和,意義不僅在于科技企業自身的節能減排,更重要的是鼓勵科技企業加強技術研發創新,以碳中和為契機,倒逼我國低碳技術轉型。一方面,集中力量攻克能源互聯網、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CCUS)等低碳技術。另一方面,通過和產業互聯網結合,促進經濟社會向低碳、綠色、循環方向發展。
馬化騰建議,優化數據中心布局,完善綠電采購途徑,鼓勵企業投資可再生能源項目、分布式能源項目等;打牢碳中和配套基礎設施,推動碳中和市場化;加快綠色技術研發,推動綠色數據中心等低碳技術創新應用,建立一批高技術高能效“碳中和數據中心”;出臺科技企業碳中和指導意見,鼓勵科技企業提出碳中和承諾和目標等。
建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我國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任務十分艱巨。經濟發展的能源需求與減排降碳壓力并存。”3月8日,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舉行視頻會議,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中央副主席王路在發言中說,國家關于碳達峰、碳中和高標定位的決策部署,必將重塑我國新發展格局。
王路建言,現有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仍以高碳為主,清潔能源發展尚需加力。以能源結構轉型為重點,構建清潔低碳能源體系,盡快明確“十四五”及中長期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目標和減煤路線圖,同時加快非化石能源的發展。加快煤電、石化、鋼鐵、水泥等高碳產業的低碳轉型,全民實施產能總量控制和新建項目產能置換要求,盡快啟動石化產業綠色低碳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