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圓滿收官,“十四五”畫卷已開啟,伴隨著近年來5G、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日新月異,整個IDC產業被推上了萬眾矚目的舞臺。各大企業紛紛布局,都希望趁IDC產業發展的“風口”,能讓企業“騰飛”。在發展面前,IDC企業要怎樣做才能迎風飛翔?成為各大IDC企業關注的焦點。
可持續才能有發展
可持續發展一直是我國的重要發展戰略之一,在數據中心行業也不例外。眾所周知,數據中心作為能源,尤其是電能的消耗大戶,國內服務器租用服務器托管,一直被冠以“電老虎”的稱謂。未來,數據中心如果想要謀發展的話,摘點“電老虎”這個稱謂是首要任務。
其實從國家政策上就不難看出,節能減排已經刻不容緩。近年來,為了遏制全球氣候變暖,各國攜手致力于碳中和工作。2020年12月16-18日,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我國政府提出2021年要抓好的八項重點任務,而“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位列其中,重申我國二氧化碳的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前不久,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等四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強化能源配套機制”的要求。其中,包括探索建立電力網和數據網聯動建設、協同運行機制,進一步降低數據中心用電成本;引導清潔能源開發使用,加快推廣應用先進節能技術;推動綠色數據中心建設,加快數據中心節能和綠色化改造等主要任務。
無獨有偶,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碳中和”也多次被提及,多位科技企業的大佬也紛紛提出有關實現“碳中和”的具體提案。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對“碳中和”的關注程度及執行力度,可見一斑。
其實很多科技企業早已開始想方設法降低PUE值,以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2020年8月,海蘭信公司宣布正式啟動海底數據中心項目(Project UDC)并簽約,成為國內首家研發海底數據中心的企業。今年1月10日,海蘭信舉辦成果發布會,面向業內展示其海底數據中心階段性測試成果、發展規劃等。據悉,海蘭信海底數據中心(UDC)測試樣機單艙PUE值達到1.076;阿里云經過多年“綠色IT”研發,阿里云已將數據中心的能耗降低70%以上,其自建的超級數據中心都達到國家綠色數據中心標準,過去3年省下的電相當于一個中型水電站一年的發電量,并于去年正式投產了全球最大的全浸沒式液冷數據中心——阿里云杭州數據中心;去年,百度云計算(陽泉)中心項目二期順利封頂,此前一期已經全面投產百度云計算(陽泉)中心一期是百度自建的第一個超大規模數據中心項目,百度曾介紹該數據中心年均PUE達1.09,引發業內關注........除此以外,像美的、中科曙光、隆基、青云QingCloud等眾多IDC產業上下游企業都紛紛投入到綠色技術研究中,為打造更綠色、高效的數據中心能努力。
天下武功為快不破
除了可持續發展以外,快速部署也將成為未來眾多IDC企業搶占市場的重要抓手。隨著近幾年5G、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企業數字化轉型進程提速,對數據中心的需求也呈爆發式增長,各行各業擁抱數字化的熱情與日俱增。各行各業的企業當然希望可以盡快完成數字化轉型,這就對數據中心的部署時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IDC企業能在滿足客戶需求,保證數據中心質量的同時,盡可能的縮短部署時間,就能得到更多用戶的青睞。
面對這種情況,IDC上下游企業使出渾身解數,隆基推出了裝配式BIPV,在實現了簡單裝配的同時,延長了屋頂的使用壽命;暖通層面,美的推出了系列產品,實現了模塊化設計,工程現場組裝,轉變為工廠預制,提高數據中心建設速度....除此之外,隨著智能PDU、智能機柜,鋰電池組的應用,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就像拼樂高一般,只需將各個部分拼裝到一起,在實現快速部署的同時,還能滿足IT設備極簡擴容。
新模式 新發展
除了技術層面,在商業模式上,IDC企業也將迎來更多新的商業模式。原先IDC企業一般都是自建數據中心后,租給有需求的客戶。后來,歐洲服務器,隨著定制化需求的增加,越來越多的用戶參與到了數據中心初期設計建設中。用戶在數據中心建設中的話語權越來越多,而去年我國逐步開放了REITs試點,為數據中心“IPO”打開了一扇大門,同時也為未來數據中心商業模式提供了新可能。雖然現階段,受種種因素影響,我國對外公開宣布推進REITs的IDC企業只有光環新網一家,且推進速度較慢,但據了解,目前國內有意向REITs化的IDC企業已有多家,筆者相信,隨著IDC REITs化的逐步開放,未來IDC商業模式將有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