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報網絡、電話網絡到廣播電視網絡,通信網絡一直是專用的基礎設施。例如,電報網絡負責傳遞文字,電話網絡負責傳遞話音,計算機網絡負責傳遞計算機數據。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TCP/IP技術為代表的互聯網,致力于把通信基礎設施通用化,讓IP網絡能夠同時承載文字、圖片、話音、視頻和數據等。
把通信網絡作為基礎設施已經上百年了,但把計算進行基礎設施化,只是最近十多年的事情。自計算機誕生起,計算的主流售賣方式就是產品,比如售賣的是某型號的計算機,或者某版本的軟件產品。但從2006年開始,云計算[1]的出現開始改變了這一切。云計算把計算產業從第二產業變成了第三產業,從售賣產品為主轉變成售賣服務為主。
近二十年來,以云計算為代表的計算服務和基礎設施發展相對成熟,然而新基建又開始擴軍,納入了AI、區塊鏈和工業互聯網等。之所以現在才擴軍,是因為這些新技術的基礎設施化,需要以通信(通用)的基礎設施化和算力的基礎設施化為前提。
1 至少與5G同等重要
2020年3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上,明確提出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這是數據中心首次被國家列入新基建條目。但數據中心真得有那么重要嗎?
不能說數據中心比5G重要,但至少也是與5G同等重要。5G貼近生活,可以講很多動人的故事,大家更熟悉;但數據中心就像工廠的生產車間、城市的地下工程,相對來說比較陌生。
從市場角度看,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預測[2],2021—2025年,全國信息基礎設施的投資規模約4.2萬億,其中5G等網絡約為1.25萬億,云/數據中心等約為2.45萬億,是5G等的2倍。
可以把互聯網的“邊緣”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用戶側,計算和內容消費型,如智能手機、APP、5G、IoT、家庭網絡和車聯網等;另一類是服務側,計算和內容供給型,如網站、服務器、云計算和數據中心等。
5G和數據中心都位于互聯網的物理層,即互聯網的邊緣,從物理上連接和駐留各類終端,但作用不同。5G把計算需求側的智能手機、智能家居、智能汽車和傳感器等接入互聯網,而數據中心通過光纖等把供給側的服務器和云計算等接入互聯網。
5G和數據中心是隔岸守望的“數字孿生”,一側技術的進步必然引發另外一側的共振。
2 數據中心的開放
過去十余年來,數據中心的技術發展呈現標準化、工程化、預制化、模塊化、高密度、軟件定義和綠色節能等特點。但數據中心最重要的特點是開放性,開放使數據中心能夠成為新型基礎設施,能夠標準化分工協作,能夠相互學習,能夠降本增效,香港服務器,能夠讓整個產業發展壯大。
傳統意義上,數據中心可能是自用,也可能是對外提供租用服務。對自用型的數據中心,數據中心技術被當作企業業務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租用型的數據中心,對保護用戶身份和用戶數據的秘密提出了要求。互聯網企業是數據中心的用戶,無論是自建自用還是第三方租用,數據中心都是其成本中心。
數據中心從封閉走向開放,是在2011年,以Facebook創立的OCP項目和中國BAT聯合成立的天蝎計劃項目為代表(后來逐步發展成為開放數據中心委員會)[3]。
2.1 國際數據中心開放情況
Facebook作為互聯網的后起之秀,其社交業務的流量激增,但其數據中心基本上都是租用的,既無很強的技術能力,作為租戶也很難做技術性優化。與此同時,互聯網巨頭Google等已經開始自建數據中心,并且有能力、有機會做很多技術優化,但都作為公司的秘密不向社會開放。Facebook意識到,數據中心的支撐能力已經開始拖核心業務的后腿了。
互聯網服務是一個贏家通吃的市場,TOP1的企業可以閉源建生態賺大錢,其他企業要么投靠TOP1、要么抱團取暖。但“抱團”不是你抱著我、我抱著你,而是一起抱著“開源社區”添磚加瓦,以期形成一個可以與閉源生態抗衡的開源生態。這一現象在歷史上頻繁出現,比如智能手機領域的iOS和Android,云計算領域的AWS和OpenStack等。
如果Facebook像Google等那樣,也采用封閉的技術路線,是根本無法與之抗衡的。于是,Facebook依托其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和采購能力,在數據中心領域引入了開源文化和方法,開放了其數據中心、服務器、機架和主板的規范,以及CAD的機械圖紙,并且邀請開源社區一起進行優化和完善[4]。
2.2 國內數據中心開放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