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內蒙古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公告,設立虛擬貨幣“挖礦”企業舉報平臺,貫徹落實全面清理關停虛擬貨幣“挖礦”項目。
舉報范圍包括四類:虛擬貨幣“挖礦”企業(含其他多種隱藏形式“挖礦”企業和主體);偽裝成數據中心享受稅收、土地、電價等方面優惠政策的虛擬貨幣“挖礦”企業;為從事虛擬貨幣“挖礦”企業提供場地租賃等服務的企業;通過非法手段獲取電力供應,從事虛擬貨幣“挖礦”業務的企業。
該政策并不突然,早在今年3月10日,內蒙古發改委、工信廳、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確保完成“十四五”能耗雙控目標若干保障措施》的通知,其中就要求“合理有序控制數據中心建設規模,嚴禁新建虛擬貨幣挖礦項目”,提出“全面清理關停虛擬貨幣挖礦項目,2021年4月底前全部退出。”
除內蒙古外,今年4月底,北京市經信局也展開了對“挖礦”的摸排,對北京市數據中心涉及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挖礦的相關情況進行梳理。《通知》要求各相關單位如涉及相關業務,請反饋附近一年挖礦業務耗電量及占總能耗比例等相關信息。不涉及相關業務的,要按附件的《無相關業務承諾書》反饋承諾書。
地方政府為何對“挖礦”說不?
虛擬幣“挖礦”需要大量計算,為此誕生了專門用于挖礦的設備,即集成了大量顯卡的“礦機”。“挖礦”耗能高,除了消耗大量水電資源外,對當地稅收和就業無明顯幫助,在社會層面也不產生任何收益和實質價值。
近年來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和推進,作為互聯網基礎設施的數據中心重要性日益凸顯,電商、游戲、在線教育、遠程辦公等均需要數據中心作為數據計算、交換、存儲的支撐。由于數據中心的建設落地,不僅有助于當地稅收和就業,往往也將帶動地方其他產業發展,推進地方政務數字化水平。
因此近年來,內蒙古等地區抓住機會,利用地質結構穩定、土地和電力資源豐富、自然氣候涼爽等優勢,云主機,推進當地IDC及相關產業發展。引進數據中心項目和企業時,在電價、稅收、土地等方面給出優惠政策。
“礦場”因此偽裝成數據中心,以此獲得批準和優惠政策。
據某幣圈知名媒體調查,虛擬幣“礦產”在實際運營時,大多會以數據中心的名義進行注冊,以托管費和服務費的數額申報企業收入,以云計算、大數據數據中心立項,然后通過高科技產業園區的招商引資政策入駐園區,美國服務器,實際主營挖礦業務已經是礦業內公開的秘密。
北京在摸排數據中心挖礦情況后,是否會有下一步動作?IDC圈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