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加州大學傳播學院創新實驗室榮譽退休教授喬納森。塔普林(Jonathan Taplin)在華爾街日報發表題為“科技巨頭能阻擋嗎?”的文章。文章稱,谷歌、Facebook、亞馬遜等科技巨擘正在改變美國的經濟和勞動力市場,也已經顛覆了多個行業,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很大的影響,但它們的所作所為卻鮮少引起公眾討論或者監管機構的審查。強者愈強,要改變這種情況并非易事。
有時候,香港站群服務器 美國服務器,很難想象科技巨頭們統治全球經濟的速度究竟有多快。按市值來算,10年前只有一家大型科技公司入圍全球最大的企業榜單,它就是微軟。而現在,全球最大的5家企業榜單通常都被蘋果、Alphabet(谷歌母公司)、亞馬遜、微軟和Facebook霸占。
科技巨頭們的崛起之迅猛令人震驚,而這一切還遠遠沒有結束。未來的一大問題在于:它們不斷擴張的統治力將會如何影響其它行業和勞動力市場呢?
過去十年間,谷歌、Facebook和亞馬遜已經很大程度上顛覆了創意經濟——記者、音樂人、作家和制片人。未來十年,這些科技巨頭也將利用其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統治力顛覆諸多的服務經濟領域,其中包括交通運輸、醫療和零售。會帶來什么后果呢?簡單舉個例子,日本游戲代理 歐洲服務器,高盛最近發布報告稱,無人駕駛汽車(谷歌和蘋果都在開發的一項技術)20年或20多年后每年淘汰的工作崗位可能將高達30萬個。
到人工智能革命引發大面積的失業之時,我們會做好準備嗎?政治家們在回避這一問題,美國財政部長史蒂文。姆努奇恩(Steven Mnuchin)最近向新聞網站Axios的邁克。阿倫(Steven Mnuchin)表示,勞動力市場100年內都不會發生任何的重大變化:“我想,從現在來看,人工智能接替美國的工作崗位是屬于未來的事情。我們距離那還很遙遠,它甚至都不在我的關注范圍內。”在今年早些時候在加州舉行的Code大會上,知名風險投資家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也駁斥了這種“謬論”。“這是一種反復出現的恐慌。”他說,“這種恐慌每25年或者每50年都會出現一次。人們都在為‘機器將會接管所有的工作崗位’而感到煩躁不安,但那種情況從未發生過。”
先不論這種說法是對是錯,事實上,我們正在快速奔向AI時代,但現在卻幾乎還沒出現過任何圍繞它的影響的政治辯論或者政策性辯論。數字技術對于地球上每一個人的個人生活質量已經變得十分重要,但該類技術的設計、運行和開發方式卻從來不是大家公投決定的。那些決策大都由谷歌、Facebook、亞馬遜和其它領先的科技公司的高管和工程師作出,然后施加于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很少受到監管機構的審查。這種情況是時候要改變一下了。
誰將贏得AI爭奪戰呢?目前已經跑在前面的公司包括:谷歌、Facebook和亞馬遜。正如AI風險投資家李開復最近在一篇《紐約時報》專欄中所寫的,“AI是一個強者愈強的行業:你擁有的數據越多,你的產品就越好;你的產品越好,你能夠收集的數據就越多;你收集的數據越多,你能夠吸引的人才就越多;你能夠吸引的人才越多,你的產品就越好。”
三大巨頭如何崛起
亞馬遜今年早些時候在西雅圖推出食品雜貨自提服務AmazonFresh Pickup
三大科技巨頭已經悉數進入其它的經濟領域。亞馬遜上個月宣布計劃斥巨資收購全食超市(Whole Foods),引起極大的關注。Alphabet旗下的Verily(前身是谷歌生命科學)正在打造一系列的醫療設備,從面相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監測隱形眼鏡到機器人手術系統。Alphabet旗下的無人駕駛汽車部門Waymo(最早創建于谷歌)已經在與Avis合作管理其即將到來的無人駕駛汽車車隊。作為品牌延伸計劃的一部分,Facebook打算今年晚些時候推出包括電視劇在內的原創節目。
這種局面是怎么形成的呢?數字壟斷公司的崛起要追溯到2004年8月,當時谷歌通過IPO(首次公開招股)融資19億美元。那一年年底,谷歌在搜索引擎市場的份額只有35%;雅虎有32%,MSN有16%.時至今日,谷歌在美國的市場份額達到87%,在歐洲更是高達91%.2004年,亞馬遜實現凈營收69億美元。2016年,它的凈營收接近1360億美元,如今占據整個在線新書市場(包括紙質書和電子書)65%的份額。在移動社交網絡領域,Facebook及旗下子公司(Instagram、WhatsApp和Messenger)合共掌控美國75%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