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數據中心(IDC)的概念早在 90 年代中期被提出,當時 IDC 存在的意義只是對大型主機進行維護和管理。如今伴隨云計算、大數據、虛擬化等新興技術的落地,數據中心流量和帶寬成指數級增長,IDC 的發展從服務器機房向大型超大規模部署演進,承載著向越來越多的網絡設備及用戶交付 IT 服務并提供存儲、通信及網絡的重任。
根據 IDC 統計,全球數據中心數量在 2017 年將達到 840 萬座,主要集中分布在美國、歐洲、日本、中國等地區。
截至 2016 年底,美國數據中心數量仍位列全球第一。美國數據中心的發展大概可被分為四個階段:
(1)在 1990 年之前,數據中心建設主要以政府和科研應用為主,比較少被用于商業化應用,當時建設的數據中心規模較大但數量較小;
(2)在 1991 至 2000 年之間,互聯網公司涌現,商業數據中心初現端倪,數據中心建設規模不大但數量逐漸增加;
(3)在 2001至 2011 年之間,美國服務器租用 美國站群服務器,由于來自政府、互聯網、金融交易的數據量激增,包括大型及小型在內的政府及商業數據中心建設開始高速發展;
(4)2012 年至今,隨著數據中心技術及應用的增加,全球數據中心建設進入到了云化新階段,IDC 建設不斷整合,升級,大型化、專業化、及綠色 IDC 成為主要特征,大型單體數據中心建設增加,但整體 IDC 數量規模開始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百度搜索“樂晴智庫”,獲得更多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美國約擁有全球過半的數據中心,在 2006-2015 年間,全球前十大互聯網內容服務商(ICPs)大規模增加對數據中心的投資,從 2006 年的 50 億美元/年增長到 2015 年的 240 億美元/年。2016 年,互聯網巨頭投資熱情不減,如谷歌表示在其所擁有的 17 座數據中心基礎上加大投資,在未來 12-18 個月內建成 12 座數據中心。
規模上,超大型數據中心逐年增加,單體承載流量能力倍增
全球數據中心數據中心建設在經歷了自 2001 年起的蓬勃發展期后,目前全球范圍內 IDC 建設數量正在逐漸縮減,但單體建設的規模在不斷加大。根據 IDC 統計的數據顯示,全球數據中心數量在 2015 年達到了 855 萬座的頂峰后,于 2016 年數量規模開始下降,預計 2017年或下降至 840 萬座,到 2021 年或降至 720 萬座,較 2015 年下降約 15%。
政企對業務的靈活性及成本優化的日益重視促進了云計算數據中心的快速發展,而對數據中心和云資源日益增長的需求催生了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大規模公有云數據中心)的發展。除云計算帶動數據流量持續增加外,共享基礎設施、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毛利率都是數據中心規模化的驅動因素。
截止于 2016 年 12 月,全球超大規模數據中心數量已近 300 個, 45%的云數據中心在美國,中國和日本分別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占比 8%和 7%;英國、澳大利亞、 加拿大、新加坡等份額都在 3%-5%之間。
未來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將占據 IDC 內總數據、流量及處理能力的重要地位。根據思科預測,到 2020 年超大規模數據中心數量將從 2016 年的 300 個增長到 485 個,而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將在未來占到全部數據中心服務器安裝量的 47%,占公共云服務器安裝量的 83%和公有云負載總量的 86%.到 2020 年,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內部流量或將增加 5 倍,占所有 IDC 內部流量的 53%。
分布上,歐美商業化數據中心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第三方服務商占主流
全球數據中心需求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經濟發達地區人才、產業、資金、企業總部等資源聚集,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及對 IT 服務需求較高,驅動 IDC 建設向其聚集。
JLL 在 2017 年發布的《Data Center Outlook》報告中印證了數據中心向中心城市集中的趨勢。截至 2016 年底,數據中心需求主要集中在全球主要中心城市。從美國來看,需求主要集中在北弗吉尼亞(華盛頓)、北加州(舊金山)、芝加哥、西雅圖等主要城市。從全球角度來看,IDC 需求較為集中在倫敦、新加坡、法蘭克福、東京等經濟較為發達的中心城市。
批發需求增長帶動數據中心集中化,第三方IDC服務商引領批發型數據中心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