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融合市場上有幾個很現實的問題,傳統服務器廠商、傳統存儲廠商、超融合軟件廠商,誰會是超融合市場最大的贏家呢?
既然超融合用的是標準的x86服務器,那么原來的服務器廠商豈不是順理成章成為超融合的大廠商?比如戴爾,免備案空間 香港服務器,HPE?
從軟件的角度來看,一家從軟件做起的超融合服務商應該具備哪些能力呢?我們能從Nutanix的成功中學到什么呢?
如果把超融合看做是服務器業務的升級改造的話,那么等待服務器硬件或者軟件渠道的超融合服務商的是什么呢?
一個有趣的現象時,有服務器業務但服務器賣的不好的超融合供應商,在超融合市場上也一樣不怎樣。
我們結合這一觀點看看思科、HPE以及NetApp.
思科的財報數據顯示UCS服務器與HyperFlex超融合在最近一季度迎來了兩位數的增長。而且,據介紹,目前思科超融合用戶有2400家。
HyperFlex不是思科增長的重點,而且在數據中心業務中,思科超融合營收的增速遜于UCS服務器的表現。
Gartner2017年Q3服務器追蹤報告顯示,思科服務器出貨量占比很低。
所以,我們能看得出來,美國站群服務器 亞洲服務器,作為基數比較低的服務商,思科所說的兩位數增長的浮動空間很大,從10%到99.9%都有可能。
IDC數據則顯示,2017年Q3超融合市場營收同比增長68%左右。這只能說明有部分廠商的營收有大部分提升,不能表示所有超融合企業都變得更好了。
據了解,NetApp的SolidFire的超融合產品在Q1時的表現不錯,但沒有透露具體數字。
超融合是服務器的強化產品嗎?
如果我們把超融合僅僅看做是加強的服務器,那么硬件廠商的超融合營收就跟服務器業務有直接關系了。這就能解釋為什么戴爾在超融合市場上有主導地位。另外,超融合軟件服務商的銷售主要決定于其與硬件服務商、渠道合作的水平了,這能解釋Nutanix的成功。
沒有服務器產品線的超融合供應商在賣自家超融合系統時,將直接面對來自客戶現有服務器供應商的壓力,畢竟服務器本身仍舊是超融合的一大關鍵。
這點正是NetApp的SolidFire 超融合產品面臨的尷尬。
超融合市場Nutanix和戴爾雙雄爭霸?
IDC的數據顯示,Nutanix與戴爾控制了超融合市場84.25%的份額(戴爾部分算上了Dell XC,Dell EMC-XC以及VMWare VSAN),這讓別人咋辦?
思科不是說HyperFlex有2400家用戶嗎?HPE有超過6000家SimpliVity客戶。占據的份額與戴爾相比差距甚遠。
截止到2017年第三季度,超融合市場的總值為11.35億美元,其中思科營收為6570萬美元,HPE為5400萬美元。這些數字都比較小,第四季度加入超融合市場的NetApp就不用說了。
我們有理由相信HPE得益于原有的客戶基礎,畢竟是全球服務器巨頭之一。思科的兩位數增長說明不了什么。NetApp則沒有服務器業務,所以沒辦法讓兩個業務交叉銷售,對NetApp來說前景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