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0日,GrabTaxi(Grab)作為東南亞初創企業中的一員,宣布在雅加達推出全新平臺GrabFresh,為本地消費者提供百貨配送服務。這預示著Grab正式進軍東南亞電子商務市場,由一個打車應用轉型為消費科技生態型公司。目前,Grab已為市場提供電子支付、送餐物流、貸款等多元化服務。
而隨著越來越多的初創型企業也開始投身于東南亞互聯網市場,國際投資公司和創業人員也紛紛奮身其中,那么東南亞市場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著他們呢?
東南亞市場巨大的潛力體現在何處?
根據谷歌的最新一項研究數據顯示,2017年東南亞地區的互聯網經濟價值高達500億美元,遠超出預期的35%。憑借著3.3億的互聯網用戶,互聯網市場已經被各大分析機構認定是東南亞地區接下來幾年內最有“看頭”的領域之一。
眾所周知,東南亞擁有著龐大的人口基數。根據相關數據,東南亞地區擁有6億人口,其中大約4.2億為40歲以下的年輕人。可是面對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東南亞市場卻在互聯網方面顯得有點力不從心。以東南亞最大的電子商務市場——印度尼西亞(印尼)為例,在2017年,其電子商務市場規模為17億美元,僅占總零售額的0.6%。相比之下,中國和韓國的電子商務銷售額占比分別能達到16%和18%,香港免備案主機 美國服務器,可見東南亞國家電子商務市場的發展潛力是巨大的。
據相關報告整理,東南亞地區72%的電子貿易流量來自于移動端,其中印尼的移動端流量高達87%。但是消費者們還是習慣在臺式電腦中完成支付。即使他們每個月會花2.5小時在網上購物,是美國網民的兩倍。但這也并不意味著他們會花很大一筆錢,因為訂單金額還是受制于地方的經濟實力。其中新加坡的每個訂單在90美元左右,而越南則每單少于30美元。正是這個原因,讓東南亞電商平臺在后續戰略上加大對電子支付、物流、云服務等服務的投資力度。
在2017年的數據報告中,我們發現東南亞初創企業披露的融資交易達到78億美元的記錄,比2016年的25億美元增長了121%。那么哪些東南亞公司最有可能對地區產生影響?盡管不是很完美,但我們可以從他們籌集的資金規模上入手。以下為直至2017年年底東南亞前10家資金規模較大的公司:
從上圖可發現,東南亞資產規模排名前10的公司里,其中有4家公司是以電商為主營業務的,可以看出電商是這個斗獸場的重點區域呀。
對于經常留意海外市場的朋友們,肯定都知道東南亞地區的獨角獸養成,阿里和騰訊其實是參與其中的。這兩家中國科技巨頭,與Alphabet旗下的谷歌、亞馬遜(Amazon)和Facebook不同,阿里巴巴和騰訊在海外市場的收入僅占其總收入的一小部分。在過去幾年里,阿里(Alibaba)和騰訊(Tencent)在東南亞投資了數十億美元,以獲得該地區領先科技初創企業的主要股權。
其中,阿里巴巴持有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在線購物網站之一LAZADA83%的股權,擁有印尼最大電商平臺TOKOPEDIA 36%的股權,且在Grab的G輪投資中投入了20億美元助其發展新平臺。另外一方面,騰訊也在穩步持有新加坡互聯網公司SEA的65%的股權,并向印尼本地打車巨頭GO-JEK投資了約15億美元。
這兩個中國巨人的瘋狂投資不但刺激了本地企業的增長和擴張,而且也迫使領導層改變戰略方針。從本質上講,阿里和騰訊正在為東南亞地區打造一個科技生態圈。一來根據自己在中國發展的經驗培養獨角獸,二來是要本土初創企業選擇自己的立場,以此拓展自己勢力版圖。
機遇與競爭
同樣以打車平臺為例,為將Uber趕出東南亞市場而達成協議的打車服務公司Grab宣布(可參考上文超鏈https://mp.weixin.qq.com/s/zhN6opgAZxv7644E5heW1Q),已從網約車業務擴展到提供更多的按需服務,并已籌集了20億美元的新資金。
在這個“后Uber”時代里,Grab正在轉型并提供更多的服務。除了打車服務,長期以來,Grab它一直通過自己的支付服務和食品配送服務來實現這一目標,這反映了這家總部位于新加坡的公司不斷變化的運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