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媒體報道,微軟在近日將一個裝載了864臺服務器的Northern Isles數據中心,沉到了蘇格蘭背部的海域中。該項目是為了研究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向沿海城市提供互聯網服務。
據稱,香港服務器租用,這個數據中心是一個長約12米,直徑接近3米的膠囊狀物體。大約是一個集裝箱大小。內部的864臺服務器——總共擁有27.6PB的存儲空間(這些空間大概可以存儲500萬部電影)。它將為蘇格蘭群島沿海地區提供云計算和云存儲,以提高這些地區的互聯網連接速度。
那么為什么要數據中心沉到海底去呢?
微軟方面稱主要是為了成本和環保考慮:這個名為Project Natick項目的邏輯很明確,將數據中心搬到離用戶更近的地方,減少用戶和服務器之間的往返距離,從而讓網絡變得更流暢。微軟方面表示,全球的半數人口目前生活在距離海洋不到150公里的地方。而在這些地方的陸地上部署數據中心的費用通常非常高——土地租金、人力和水電等成本都非常高昂。而為了避免數千臺服務器的機房因為過熱而宕機,科技公司每年還要付出巨額的空調費用。
而且海洋性濕潤氣候對電子設備的侵蝕也非常厲害。相比建在干燥和寒冷的高原的數據中心,在海邊建數據中心的費用會大大提高。而將數據中心沉入大海中,似乎是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因為海洋本身就是一個天然的冰箱,可以為數據中心提供冷卻和降溫。如此一來不但可以節約很多電力開支,而且很節能環保,同時海洋還可以隔絕數據中心產生的噪音。
為了保證數據中心可以在水下順利運作,微軟特意跟一家經驗豐富的海洋工程公司Naval Group合作,將一些潛艇的技術用于維持冷卻溫度。從投入生產到下水總共花了不到90天時間。而通常在陸地上部署一個類似的數據中心,需要半年到一年左右的時間。
水下數據中心帶來的好處不止這些。這次放置數據中心的地方,是位于英國蘇格蘭東北部的奧克尼群島(Orkney Islands)。島上擁有豐富的風能,太陽能和潮汐能等資源,除了可以為島上的1萬多居民提供用電之外,還可以為海底的數據中心提供電力。
Project Natick計劃最初只是一個微軟員工的異想天開的想法,這位員工曾經有在美國海軍潛艇部隊中服役的經歷。這位員工來到微軟之后,了解到海底埋有光纜和電纜,結合自己在部隊中的經歷。提出了這一大膽的想法。目前水下數據中心還在測試階段,未來的12個月中,微軟將從多個方面去監測數據中心的工作情況,包括它對海洋的影響。
微軟方面稱,目前設計中一個數據中心將可以獨立在海底工作五年以上。如果此次試驗成功的話,香港免備案主機 美國服務器,未來將在更多的地方部署類似的數據中心。這是對于互聯網的升級和環保來說,都是一個不錯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