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據地理位置定位,如果附近可供選擇的商家少,那么就給用戶看到的商品加價
總的來說,在倒閉或是做大之前,企業會一直面臨“殺熟”的誘惑,而是否舉起這柄屠刀決定了企業衰落的起點。
2、根據長期消費記錄,判斷用戶消費能力較強,那就給用戶加價
大數據殺熟只不過是企業面對用戶數據時的短視行為。要利潤不要口碑,用低級的手段殺熟,只會把用戶趕走,這種賬面上好看的“高利潤”反而不能持續太久。名聲臭了,利潤也就無從說起。反過來,致力于利用用戶數據深挖需求,提高自身產品/服務的價值,多年累積的口碑就會變成競爭對手難以逾越的護城河。
外賣、快遞、打車、健身,每一次活動都會留下記錄,這些都會一點一滴地泄露你的隱私。這些都是你在這個商業社會中留下的足跡,會向掌握這些信息的企業或機構,經年累月地訴說你是什么樣的人,讓他們比親人朋友都更熟悉你的一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就指出,由于企業掌握大量用戶數據,如果不加節制,他們會通過新一輪洗牌,聚集人類歷史上從未見過的巨大權力。他呼吁現在就開始探討制度化地監管科技巨頭利用信息作惡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