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習慣了微軟的操作系統后,很難再去使用另一款軟件。這就是微軟在2000年之后一直以來建立的壁壘:持續提供讓用戶無法擺脫的系統。雖然這個過程中,新業務的開拓踩了很多坑,但是傳統軟件應用這一塊,用戶的粘性根本沒有發生改變。
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拋棄其基因是非常困難的。在任何一個組織,傳統業務往往是收入大頭,新興業務往往是高投入的成本中心。話語權一般都會在收入部門而非成本部門,這導致企業的轉型很難。微軟的大變化在換了CEO以后,戰略中心全面向云服務集中。一個標志性的事件就是放棄了Windows和Office的捆綁,將Office變成一種開源的模式嵌入到其他系統。過去,微軟的成功來自產品綁定。通過Windows的操作系統,綁定了Office應用軟件,再綁定了瀏覽器等其他應用。用戶長期形成了對于微軟的軟件使用習慣。
這個世界最終屬于軟件
從產品結構看,微軟的云服務相比谷歌和亞馬遜,更加豐富多元化。不僅僅有Office 365,還有Azure,以及Azure AI。作為2014年新上任的CEO,印度人納德拉非常清楚微軟的所有問題,以及他們面臨的挑戰。從最初微軟的初心是享受個人計算機的時代紅利,到今天全球出現了去計算機化。但是移動互聯網卻帶來了計算需求的幾何倍數增長,數字化浪潮不斷高漲。
一旦你使用了他,你就離不開他,持續的用戶留存+付費,成就了今天的微軟,也成就了新的軟件世界。
當移動互聯網發展到了今天,我們發現其實許多公司只是另一種“軟件”公司的存在形式。全球市值最大的幾家公司,都是軟件企業。從微軟,蘋果到亞馬遜。微軟在PC互聯網時代,將軟件公司的商業模式做到了淋漓極致。當最初的移動互聯網開始顛覆傳統軟件公司時,大家呼喊著一切的免費。而最終,免費僅僅是重新獲取新流量的一種“噱頭”。商業的本質,最終還是要賺錢。
2)第二塊業務叫做Intelligent Cloud,整個2018財年貢獻了320億美元的收入,同比增長在16%。這塊業務的核心就是Azure企業級云服務,已經成為了全球云服務最大的公司之一。通過微軟大量的企業級用戶,帶來了快速的業務增長。Azure的收入增速在80%以上,雖然公有云的市場份額不如亞馬遜的AWS,但是保持了很快增長。
從軟件捆綁基因到云服務
從軟件公司的基因看,這種模式有一個非常大的好處:用戶留存率非常非常高。你獲取用戶的成本很高,但是同樣用戶要離開你的成本也很高。微軟的骨子里是軟件公司,免備案空間 香港服務器,蘋果的骨子里也是。用戶不會因為另一個操作系統更好用,就不用Windows,不用Office軟件。用戶也不會因為另一款手機更好用,就離開蘋果的IOS系統。
曾經著名的《Barron's》雜志寫過一篇文章“Dead Stock Walking”,其中專門提到了微軟這家公司,如同一個“僵尸股”在十年間的時間中市值原地踏步,長期維持在2000億美元左右。許多人對于微軟的印象還是那個比爾蓋茨時代的軟件公司,賣賣電腦里面的操作系統。在這個以“免費”為核心的互聯網時代,微軟這家公司應該屬于上古時代的化石。然而,就是這家被許多人忽視的微軟,最近市值重新超越了蘋果,奪回了全球市值最大公司的寶座。2014年以來,微軟股價漲幅超過5倍,完全是一個大牛股。微軟依靠什么獲得了重生呢?
而今天的世界,越來越軟件話。所有人看似自由,其實在無形之中被建立某些生活和工作的習慣。越來越多的人,變得固化。在中國,他們用微信通訊,刷今日頭條的新聞,用美團叫外賣,上淘寶天貓買東西。在美國,他們打開電視就是看奈飛,用亞馬遜買東西,用Facebook和好友連接,用谷歌找有趣的信息。
1)第一塊業務叫做Productivity and Business Processes,整個2018財年貢獻了360億美元左右的收入,同比增長20%。這是微軟增長最快的一部分業務,其中的大頭來自于我們熟知的Office 365云端化軟件。過去購買微軟正版軟件的價格很高,通過Office 365模式將用戶門檻降低,同時用戶的生命周期在增長。
微軟是過去三十年最成功的一家公司,2000年的時候微軟市值最大,到了2018年依然市值最大。大量其他科技公司潮起潮落,最終被新的時代消亡,而微軟卻屹立不倒。微軟的偉大在于,制定了電腦操作系統的一整套標準。什么是操作系統?那就是Windows。什么是辦公軟件?那就是Office系列。我們的所有操作行為,都是基于微軟的這套標準。
這個就像為什么鍵盤應該是現在這個樣子,為什么字母A的旁邊是SDF三個字母。這一點,可能沒有人知道,也不會有人在乎。但是我們打字的習慣已經養成。微軟就如同,在你長期的習慣中收取持續的知識產權費。
3)第三塊業務叫做Personal Computing,2018財年大概貢獻420億美元收入,同比增長在6%左右。這一塊就是傳統的個人電腦業務,但是其中個人電腦中的Windows云端服務,也帶來了17%左右的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