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6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將華為及其附屬公司列入管制“實體名單”,禁止美國企業向華為出售相關技術和產品。雖然隨后美國商務部已經允許大量美國公司恢復與華為的大部分業務,但此次行動的影響 - 無論多么短暫 - 都可以量化。
沒錯,就是4.35億美元!這也正是美國上市企業在第二季度因華為禁令而遭受的損失。
表1:
至少,這是美國上市企業將第二季度營收直接歸因于此次禁令的數額。而此次禁令對美國企業所造成的財務影響無疑要多得多。畢竟,域名購買,其他美國公司 - 如高通、萊迪思半導體、微芯半導體、Inphi公司和威訊聯合半導體等都紛紛表示,美國服務器租用,該禁令直接影響了他們的季度業績,但這些企業并未提供具體的數據。此外,美國私營公司也受到禁令的約束,但他們并未公開報告具體的影響數據。
路透社援引華爾街分析師的觀點表示,華為去年在零部件上花費了約700億美元,其中大約110億美元流向了高通、英特爾和美光科技等美國公司。路透社還發布了一張圖表,基于高盛引用相關公司數據和彭博資訊的信息,顯示了相關美國企業向華為的銷量以及華為業務在他們企業營收中所占的比例。
但是特朗普頒布的禁令所造成的財務損失只是冰山一角罷了。還需要看看此次禁令對美國各地行政辦公室所帶來的混亂現狀,或許更重要的是該禁令對未來業務的影響。
Synaptics首席財務官Kermit Nolan表示:“在我們看來,與華為相關的業務,不確定性太大。華為似乎是中美貿易沖突的一個重要籌碼。”
而事實上,華為禁令的具體原因疑云重重。
包括西部數據公司在內的一些企業則表示,他們在該禁令宣布時立即停止了向華為發貨,但在隨即在一個月后之后恢復了向華為的發貨。而包括新飛通等在內的其他企業,只是恢復了部分產品的出貨,并且已經向美國政府提交了恢復更多產品出貨的申請。
7月23日,美國商務部長威爾伯·羅斯(Wilbur Ross)在接受彭博社采訪時表示,該機構已收到大約50份來自約35家公司的豁免申請,該機構將在未來幾周內對這些申請作出判決。“我們正在盡快處理這些申請。”他解釋道,而這些申請還必須得到商務部以及國務院、國防部和能源部的批準。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但是該禁令的長期影響或將對美國企業帶來最大的損失。西部數據公司首席執行官Stephen Milligan在公司財務電話會議上表示:“在我們停止向華為出貨期間,華為將采購需求轉移到了那些未受實體清單影響的國際競爭對手。而當我們隨后恢復了向華為的出貨后,華為的采購量縮減了,更多的采購訂單流向了其他競爭對手。”
而據彭博社報道,華為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任正非日前致函全體員工。他在信中表示,華為應在三到五年內進行“重組”,創建一支看不見的“鐵軍”,這支隊伍將有助于應對美國的制裁。
而華為最近宣布推出的鴻蒙OS(HarmonyOS)操作系統,則旨在減少公司對谷歌Android操作系統的依賴。
分析師一致認為,華為新OS系統的推出,盡管只是華為向著獨立邁出的一小步,但可能是一個更大趨勢的開端。CCS Insight分析師Geoff Blaber表示:“我們可能會看到目前只有一部或者兩部運行HarmonyOS的智能手機,但華為清楚的知道該實體清單[禁令]和更廣泛的貿易戰帶來的更大挑戰。鴻蒙OS操作系統在智能手機中的作用遠非如此。和中國政府一樣,華為正在打一場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