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府已經確認于今天(2020年4月1日)開征數字稅,該稅將適用于全球銷售額超過5億英鎊且至少有2500萬英鎊來自英國用戶的企業,稅基為英國用戶的收入,稅率為2%。英國稅務海關總署(HMRC)認為,到 2025財年結束時,這項稅收可能會帶來高達5.15億英鎊(約合6.65億美元)的額外年收入。
英國倫敦
首先,我們來看看什么是“數字稅”。
數字稅指的是國家對一國境內的跨國公司通過境外子公司所銷售的數字服務征稅。這種新稅種與許多公司已經繳納的企業所得稅不同,被廣泛稱為數字稅,有時也被稱為“數字服務稅”。
目前已有三十多個國家通過不同形式征收數字稅。英國的做法是對數字化企業的經營收入全額征稅,類似于現行預提所得稅的做法,使用這種方法的主要是歐盟國家,當然現在英國已經不算了。
這次英國的數字稅起征點超級高,適用于全球銷售額超過5億英鎊且至少有2500萬英鎊來自英國用戶的企業,而且從英國獲得的第一個2500萬英鎊收入免稅。可以說是專門為GAFA(谷歌、亞馬遜、臉書、蘋果)之類各種“愛爾蘭三明治”玩得飛起、但在英國不納稅的美國網絡巨頭們量身定做的,一般的中小型創業企業根本達不到起征點也就無所謂納稅了。
其次,英國為什么要征收數字稅呢?
2018年喬納森·哈斯克爾(Jonathan Haskel)和斯蒂安·韋斯特萊克(Stian Westlake)出版了《沒有資本的資本主義:無形經濟的興起》,書中講述了“21世紀初,一場悄然的革命發生了。主要的發達經濟體第一次開始更多地投資于無形資產,如設計、品牌和軟件,而不是有形資產,如機器、建筑物和電腦。對于所有類型的企業來說,部署既看不見也摸不著的資產的能力日益成為長期成功的主要來源。但這不僅僅是所謂新經濟的熟悉故事。沒有資本的資本主義表明,無形資產日益增長的重要性也在過去10年的一些更大的經濟變化中發揮了作用,包括經濟不平等的增長和生產率的停滯。”
以往我們討論美國那些大型網絡公司橫掃全球時,經常認為日語、法語、韓語之類的語言使用人口太少,用戶數量無法支撐起一個完整的軟件體系,所以才主要使用美國的互聯網產品。但是英國的例子并不能佐證這點,它和美國使用同樣的語言,有更深厚的歷史積累,但是一樣被美國的網絡軟件打得一敗涂地,VPS,連最基本的征稅權都無法實現。所以真正使得絕大多數國家被美國網絡巨頭橫掃的原因可能不是語言人口等客觀因素,而是只有超級大國才能坐在牌桌上,其他人已經被清場了。
下面我們以社交網絡為例簡要解釋一下為什么美國網絡公司在歐洲不納稅。如下圖,假設境外社交網絡平臺搭建社交網絡軟件供境內用戶使用,同時在軟件上投放廣告,從境外的廣告商那里收費,一切現金流都是在境外發生。境內雖然用戶使用軟件觀看廣告但是并沒有為任何境內公司帶來收入,所以也就自然沒有納稅了。
作者制圖
傳統上,按照從亞當·斯密起就確定的稅收理論基石“一切稅收都源于收入”來看,這些被美國網絡巨頭橫掃的國家其本國并沒有公司獲得收入或者對外支付成本,所以沒有辦法通過流轉稅、所得稅或者預提稅來獲取稅收。最終只能打破傳統稅收原則來征收數字稅了。
再次,數字稅的征收對全世界公認的稅收原則進行了顛覆。
傳統的國際稅收原則是“確保在經濟活動的發生地和價值的創造地,對利潤予以征稅”,這對數字稅的征收帶來了兩個極大的挑戰。
一方面,用戶與企業的交互行為是否構成了互易行為之類的經濟活動。例如,社交網絡公司本身只是提供軟件平臺而并不產出內容,軟件上的內容是由用戶上傳用于網絡社交的。用戶上傳的照片視頻等內容是為了社交目的與稅收目的無關,本身也不是有意識為軟件平臺在創造利潤,其對平臺利潤的貢獻也無法可靠計量。所以這種在軟件上發布文字圖片視頻與朋友或者陌生人交流的行為被認定為一種與軟件公司交互的經濟行為還是單向的軟件使用行為是有很大爭議的。
另一方面,價值創造是否發生在用戶所在地。
以傳統行業的價值鏈分析來看,軟件企業的戰略決策、投融資、品牌建設、研發、推廣、升級、售后服務等等一整條價值鏈,用戶僅能起到間接作用或輔助作用,用戶參與和為企業創造核心價值并不構成必然聯系。但與此同時,大量用戶通過使用軟件發布內容所創造的價值對于社交網絡軟件的成敗至關重要。所以價值創造是否發生在用戶所在地這個問題也存在巨大爭議。
最終,英國政府認為用戶參與為企業創造價值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 用戶使用平臺軟件提交生成數字化內容;
2. 用戶持續投入時間,深度參與平臺建設;
3. 用戶體驗具有的網絡性與外部性特征為平臺企業創造超額利潤;
4. 用戶參與提供的內容和服務彰顯平臺企業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