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大面積和多樓層的Wi-Fi覆蓋,你會選擇什么樣的方式呢?無線擴展器、電力貓,還是別墅級無線路由器呢?雖然這些方案各有千秋,但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無法在信號強度和傳輸帶寬之間實現相對完美的結合,而AC+AP方案不僅成本較高,而且需要考慮布線和調試等人工成本,所以一種叫做無線Mesh的網絡技術開始嶄露頭角。
從原理看,無線Mesh屬于是網狀的拓撲結構。和傳統的WLAN相比,無線Mesh方案采用了分體路由方案,方案中的每個節點兼具路由器+AP模式,除了能與主路由之間進行通信,還可以實現各個節點之間的連接和通信,因此也叫做多跳網絡。傳統的WLAN網絡和有線局域網都屬于星型拓撲結構,設備間的互聯通信都需要通過交換機、路由器或者AP的跳轉,因此也被稱之為單跳網絡。
傳統的WLAN對于多樓層的覆蓋有著很大的局限性,覆蓋效果往往受制于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
1、無線路由器的擺放位置
根據相關的測試,其放置的最佳位置是房屋的正中央。但受制于房間格局,往往很難實現將無線路由器放置在最好的位置。另外,無線路由器配備的都是全向天線,以天線為中心,四周信號最強,上下效果最弱,所以多樓層之間的信號覆蓋一直是讓人頭疼的問題。
2、墻體的厚度
盡管某些品牌無線路由器號稱Wi-Fi覆蓋范圍可達xx平米,但這是建立在周圍沒有障礙物情況下的理想數值。由于Wi-Fi采用的是2.4GHz或頻率更高的5GHz,根據波形理論,越高的頻率衍射能力也越差,所以如果墻體厚度越厚,無線的“穿墻”效果也大打折扣。
3、周圍的無線信號的影響
由于2.4GHz頻段只有3個完全不重疊的信道,而且大部分的無線路由器、一些無線的鍵盤鼠標、航模的遙控甚至微波爐也工作在這一頻段,比較容易受到干擾。而5GHz由于帶寬高、不重疊信道多、抗干擾,逐漸成為無線路由器和移動設備的標配頻段。
那么Mesh網絡又是如何做到規避上述問題的呢?
由于Mesh網絡中每個節點的傳輸距離短,無需擔心輻射的問題;節點間的通訊采用專有的無線頻段(通常是5GHz)而非傳統的信號中繼,因此Mesh除了具有抗干擾、信道利用率高的特點外,還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帶寬的損耗,有效彌補上述的短板,堪稱是多樓層無線覆蓋的“黑科技”。
由于無線Mesh的應用剛剛起步,市場上支持該技術的卻鳳毛麟角,而且這些產品也掀起了真假無線Mesh的論戰,例如網件Orbi多路由系統、榮耀的分布式路由和騰達的Nove MW6分體式路由都宣稱自己是真正的Mesh。盡管無線Mesh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技術標準,但是從Mesh的特點出發,作為真假Mesh的論據還是比較準確的。
易用性
根據Mesh的定義,除了主路由器需要配置上網的賬號以及無線加密外,其他的節點路由只需拿到所需的房間或樓層通電即可。同時,借助Daisy Chain Topology(菊花鏈)技術,用戶可以根據需求輕松的增加新的節點來擴大無線網絡的覆蓋范圍。
高帶寬
由于Mesh網絡中的每個節點路由之間都可以進行通信,且采用專屬的5GHz無線頻段,不占用無線終端的通信頻段,加上對最新的802.11ac wave2 MU-MIMO的支持,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終端用戶的可用帶寬和傳輸效率,并提供了冗余機制,提高了無線網絡的穩定性。
因此,如果設備只是實現了網狀拓撲結構和通電即用,只能說是剛跨入無線Mesh的門檻,因為各個節點設備之間擁有獨立專屬的無線頻段并支持MU-MIMO技術才能實現對高帶寬的支持,因此市面上宣稱支持Mesh技術的大部分產品對于Mesh的支持并不完整,也就是“偽Mesh”。而真正完整支持的Mesh的產品已知的僅有網件的Orbi多路由系統。
今年7月,新加坡云主機 香港云主機,外國知名網絡設備評測網站 smallnetbuilder 測試了市面上多款 Mesh WiFi 產品,包括 NETGEAR Orbi、eerov2、Amplifi HD、Google WiFi、Luma、Edimax、Amplifi 及 Linksys Velop。根據 smallnetbuilder 的測試結果,NETGEAR Orbi 在下載的速度最好,域名注冊,不管是廚房、臥室及客廳都有超過 200Mbps 的速度,其他的 Mesh WiFi 最高也只能達到 100Mbps 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