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融合,已然成為當前IT市場的關鍵熱詞。
IDC 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超融合市場的收入規模達到3.793億美元,同比增長115.3%,市場炙手可熱,吸引了Nutanix、VMware,SmartX,南京道熵等專業超融合廠商,以及傳統服務器廠商如聯想、浪潮、中科曙光、戴爾、華為,云計算廠商如青云QingCloud和Easystack也紛至沓來。
超融合架構,簡稱HCI,是基于標準X86服務器硬件平臺,通過軟件定義形成統一的資源池,采用虛擬化技術實現計算、存儲、網絡融合和模塊化的無縫橫向擴展,是提供“云化”IT基礎設施服務(IaaS)的最便捷方式。
超融合架構加速業務系統從傳統架構向云計算架構的轉型,逐漸成為企業級客戶考慮數據中心建設時的備選方案之一,不斷吞噬傳統磁盤陣列的市場份額,directadmin安裝,那么,超融合真的可以取代磁盤陣列嗎?
與服務器虛擬化結合傳統磁盤陣列的融合架構相比,超融合架構在成本控制、橫向擴展和運維管理的優勢集中體現在軟件定義存儲(SDS),特別是分布式存儲上。毫不夸張地說,沒有分布式存儲,就沒有今天的超融合。無論是Nutanix,Vmware vSAN, 華為FusionSphere(基于Ceph),還是其他云計算廠商的分布式存儲,都毫無例外地采用了跨節點多副本(2或3)的方式實現磁盤與節點的數據冗余,以期在硬件故障時保障數據的安全和業務的連續性。
與傳統SAN/NAS存儲磁盤陣列相比,這種跨節點多副本超融合架構——前IBM存儲領域發明大師、道熵創始人兼CTO胡曉宇博士稱之為超融合1.0——具有成本低和橫向擴展能力強的優勢。然而,它缺乏傳統磁盤陣列具有的高穩定性和高可靠性,尤其是在硬件因老化出現故障的時候應對乏術。胡曉宇博士指出:“超融合1.0最大的詬病在于它僅僅考慮了單一的故障模式:即磁盤突然完全失效。然而在生產環境中,磁盤故障還包括Bit-Rot,Phantom writes,鄰道讀寫等情況;此外,主板老化、電源電壓波動、內存失效、CPU故障、數據線老化、HBA及背板故障、硬盤受損、電路板信號線串擾等都會導致數據失真或損壞。在超融合1.0中,這些故障源頭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和應對,因硬件老化的故障常常會導致數據丟失和業務無端中斷等事故。”
在過去的一年時間里,超融合市場風生水起,事故也層出不窮,無論是聯通“W”云鐵塔信息化系統、北京某稅務私有云系統,以及Nutanix的某客戶,亞洲服務器租用 歐洲服務器,都爆出因分布式存儲出現故障而導致客戶業務大范圍中斷甚至數據丟失的報道。2018年3月在北京舉辦的CEPH亞太區大會上,用戶就直接指出:無論是SDS還是HCI,都無法替代關鍵業務應用中的磁盤陣列。
超融合1.0無論在數據安全性還是IO性能,都難當大任,未來超融合的出路在何方?
IT發展的歷史總是由充滿創新活力的創業公司書寫,超融合2.0也不例外。
道熵信息成立于2012年,其磁盤陣列產品傾注了創始人胡曉宇博士十數年的行業積淀,曾支撐當年江蘇省最大VDI項目——中電熊貓3300點VDI項目的數據存儲,產品在多行業多用戶處經過多年運行,其性能和穩定性都得到了時間的驗證。
此次,道熵信息開創性地將傳統磁陣技術與分布式存儲技術強強聯合,推出鐵力士超融合系列,吹響了超融合2.0的號角。胡博士指出,“鐵力士超融合2.0的最大亮點在于其分布式存儲的進化,撇棄跨節點多副本模式,采用節點內RAID與節點間副本相結合的雙重數據保護機制,通過存儲虛擬化技術實現節點內存儲資源池化管理、在線數據完整性校驗和數據自修復(Self-Healing)功能,保證及時感知硬件故障并實現數據自我修護。鐵力士超融合2.0在數據安全保護、IO性能和業務連續性保障三個方面都有著質的飛躍。”
鐵力士超融合2.0甫一露面,就引起業界的強烈興趣,為了與更多的合作伙伴探討新技術,共享新未來,道熵定于6月7日召開鐵力士超融合2.0產品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