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2019年7月1日,國家標準《軟件工程 軟件開發成本度量規范》(GB/T 36964-2018)開始正式實施。早在2017年,蘇州工業園區就已經開展軟件開發成本度量工作,當屬國內首個“吃螃蟹”的政府機構。經過兩年的不斷探索、調研和驗證,截止目前,園區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園區特色的成本度量體系,在政務信息化資金的精細化管理方面又邁出了領先一步。】
圖為:《軟件工程 軟件開發成本度量規范》國家標準全文公開系統截圖
2018年12月28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2018年第17號中國國家標準公告,批準《軟件工程 軟件開發成本度量規范》國家標準正式發布,標準號為GB/T 36964-2018,并于2019年7月1日正式實施。
據了解,《軟件工程 軟件開發成本度量規范》中的成本度量方法主要應用在金融機構和大型軟件開發企業。目前,基于歷史數據及估算模型的量化軟件成本度量規范的發布,越來越多的用戶單位開始嘗試依據行業、國家標準和基準數據對軟件開發項目進行成本評估及管理。
在政府機構領域,蘇州工業園區是國內首個率先開始實施《軟件工程 軟件開發成本度量規范》國家標準的地方政府機構。2017年,園區已經在探索、開展政務信息化軟件開發成本度量工作。截止目前,該創新舉措經過不斷論證及優化,園區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園區特色的軟件開發成本度量體系。在該體系的支撐下,園區已經評估了60多個信息化項目,同時重新梳理、規范了信息化資金管理流程,在財政資金地精細化管理、政務信息化體系地打造及健康發展等方面取得現實效果。
長路漫漫 園區率先出發
追溯到2年前,為促進政務信息化的管理水平,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園區需要對在建信息化項目進行費用評估,對新立項信息化項目提出預算建議。此時,園區就不得不直面“軟件造價”這個遺留難題。為此,2017年,園區開始了為期一年多的大量案頭研究、問題探討、走訪調研、實證演練以及迭代優化,開始向軟件成本度量的道路上摸索前進。
蘇州工業園區是全國首個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區域。正是園區骨子里面的創新基因,人們也就不難理解:園區是軟件開發成本度量的先鋒者。但不免有所疑問:園區為何要在國家標準發布的前兩年,就開始著手布局軟件開發成本度量工作呢?
對此,園區信息化辦主任、科技和信息化局局長許文清表示:主要還是軟件造價的問題,需要提高信息化預算的科學性、規范性和合理性。
當然,遇到軟件造價問題的不僅僅是園區。當前,在政務信息化預算、招標、結算等活動中,軟件開發過程“燈下黑”、“黑盒子”,是國內政務信息化的普遍現象。“IT投資黑洞”、“IT項目泥潭”也時有出現,成為政務信息化資金管理、項目管理和績效評價部門的公認的老大難問題。
在政務信息化項目資金管理中,為避免預算金額憑經驗拍腦袋、專家評審會流于形式等問題,實現軟件成本評估和管理的規范化和專業化,2017年,園區正式啟動了軟件工程費用度量工作。
上下求索 園區摸著石頭過河
創新的道路上永遠是荊棘密布。據園區介紹,在充分細致調研國內外標桿的科學預算的基礎上,經過一年多的實戰演練及反復驗證和優化,園區信息化辦聯合第三方專業機構正逐步創新性地探索出一套具有園區特色的軟件工程費用評估方法和體系。
該體系旨在面向交付價值對軟件開發進行精細化管理,提高各委辦局科學、合理的預算編制的水平和能力,為專家評審提供參考和依據。該方法的核心是以國家標準的功能點方法為主體,綜合運用經驗法、專家評審法等,相對科學的、可量化的,有評估依據地確定軟件工程項目費用。
該方法還根據園區及蘇州市在軟件開發效率、人力成本水平等實際情況,逐漸形成了園區個性化評估方法和指標。據園區成本度量項目內部工作人員透露,該方法還考慮了軟件功能的不同終端類型,這在軟件開發成本規范中是沒有提及的。
截至2019年6月30日,園區根據該方法已對60多個政務信息化項目的預算進行背靠背客觀評估,云主機,且在評估過程中倒逼項目申報方案不斷優化,在有效使用信息化資金、提高申報方案水平方面取得顯著效果,也為專家評估提供了科學的度量參考。同時,據有關人員了解,相關評估辦法及流程已獲得蘇州市及各下屬區縣相關部門的關注。
示范推廣 園區再次成為創新“試驗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