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時代,一切都高度同質化,就會導致物極必反,從惡性競爭走向重組整合,傳統基礎通信運營商或退出歷史舞臺!
運營商的職責就是運營,差異化的運營能力毫無疑問是運營商的護城河。尤其是進入到流量不限量以及全網通終端流量定向與后向經營的后4G時代,運營無線網絡是一項投資成本巨大,高網速導致頻譜資源更加稀缺,頻譜資源稀缺等技術壁壘矛盾突出。
然而,在2G/3G/4G時代,由于網速相對有限,所以頻譜稀缺的矛盾還不明顯。四大運營商憑借各自的技術優勢與和手機終端雙重壁壘,各自為政,倡導市場化自由競爭,憑借技術制式方面的差異化,幫助運營商賺取利潤,打造了一個巨無霸的產業。這也拉開了運營商之間的差異化的運營能力,成就了一騎絕塵的中國移動。
但自從進入到全網通終端以及流量不限量的后4G時代,隨著人口紅利消失殆盡,傳統電信的規模增長已觸及天花板,普遍陷入“增量不增收”的窘境;加之芯片手機技術的進步和網絡覆蓋差距的縮小,抹平了運營能力的差異化,運營商們注定要在一片紅海中肉搏廝殺。然而,5G,一開始就是一場無差異化的競爭。先來看看我們熟悉的身邊的巨無霸運營商——中國移動。曾經,幾乎沒有3G網絡和終端的中國移動,憑借2G GSM網絡抗衡中國聯通的3G WCDMA網絡,也未曾如此降低過套餐門檻。
中國移動:終于大幅降低門檻,加入到流量不限量以及互聯網套餐價格戰行列中。一切都統一了,運營商就要裸奔了!
終于,中國移動降低門檻,脫掉底褲要裸奔了,在4G網絡承載能力非常有限的環境下,也逐步面向老用戶推出了不限量互聯網套餐。中國移動的177萬LTE基站,全球第一大LTE網絡,在中國聯通(77萬LTE基站)和中國電信(105萬LTE基站)的網絡面前,并沒有太大的網絡優勢,因為有4G手機上網出口帶寬與服務器以及頻譜資源稀缺這些矛盾困擾,所以,大家的日子都不好過。在頻譜資源異常稀缺背景下,只有網業分離 優勢互補 抱團取暖 網絡共享 協同互利才是唯一出路。
為何在“網絡領先”的4G時代卻加入了價格戰?
從2016年開始,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中國電信和聯通的號碼,如果換在幾年前,這種情況幾乎不可想象。
2011/12年的時候,你有沒有對中國移動的價格或者服務不滿意過?你會怎么辦?轉網到中國聯通的價格便宜而且還是WCDMA技術的3G網絡?不去,因為經常沒信號。那去中國電信吧?中國電信的覆蓋好價格又便宜。去不了啊,還得換手機。最后極大的可能你還是會留在中國移動,盡管中國移動的2G網絡上網慢,資費也貴。
這就是中國移動定價權的體現。極好的2G網絡(GSM)覆蓋和豐富的終端,賦予了中國移動極強的定價權。
在中國,用中頻(1.8GHz或2.1GHz)部署一張全國覆蓋網絡,需要約75-80萬站。中國聯通2014年底才有43萬3G基站,全國基礎覆蓋才完成了50%,手機經常“沒3G信號”。緩慢的3G網絡建設速度,讓中國聯通在長達5年的時間里,空有先進技術,無實體網絡提供基礎服務。等到2015年聯通的3G終于完成了初具規模覆蓋的時候,移動已經部署了100萬的4G基站了,讓3G徹底成為了歷史。
進入LTE時代,2017年中,中國聯通的4G基站也達到了77萬個,覆蓋能力已經和中國移動不相上下。手機終端幾乎都是全網通,用戶可以不換手機轉網。中國移動苦心經營20多年的高端品牌形象,號稱全網300Mbps的下載速率優勢,此時在聯通的價格戰面前也無招架之力。
盡管三家運營商的網絡體驗,各有不同,但不是所有的不同都能形成差異化。只有網絡技術覆蓋和手機終端模式上的差別,才是運營商最大的差異化競爭優勢以及在定價權方面的特殊壟斷地位。如果網絡技術與手機終端制式高度統一,流量不限量互聯網套餐價格也基本統一,5G技術標準統一,四家客戶服務標準也高度統一,請問四大通信央企你還剩下什么了?!除了拼服務還能拼啥?
5G技術標準高度統一,流量不限量等互聯網套餐價格統一,最可怕的不是利潤下滑增量不增收,而是抹平了差異化!
這個并不是中國的特例,同樣的故事在美國重復。
美國是一個神奇的國度,國土面積937萬平方公里,居然只有4.5萬到6萬的基站站址資源。對比一下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有大約190萬站址資源,站址數量是美國的30倍。消費者仍然覺得覆蓋不好,想象一下美國人民享受的移動服務有多差,在美國沒有低頻段(低于1GHz)做基礎覆蓋時,那網絡簡直沒法用。
2G/3G時代,只有Verizon和AT EVDO Rev.A的3.1Mbps,但是受限于高頻段,覆蓋嚴重受限。可憐的Sprint和T-mobile都沒有低頻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