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末,日經新聞曾報道:中國三大運營商為了給廣大的用戶降低移動數據流量費用,均有放緩投資5G的進度。“由于國家政府提出要重視民生,決定再次下調移動電話資費,三大運營商將通過壓縮投資來確保利潤;原本業界以為面向5G的投資會在2019財年啟動,不過受壓縮投資影響,預計將推遲至2020年正式啟動”。以中國移動為例,中國移動在2018財年的投資將壓縮至1661億元人民幣,比上個財年減少6.4%.而中國移動對此向外界給出的理由便是,要維持住年度盈利。
日經新聞對中國移動做了進一步的分析:單從中國移動在2017財年所取得的業績數據來看,受到國家政府的政策影響,中國移動的語音通話業務收入比上一個財年下降近30%,下降的幅度可謂相當大;不過得益于4G服務在國內更廣地的普及開來,中國移動的數據流量業務收入有著相當強勁的表現,比上個財年增長近30%.由于國家政府要求三大運營商下調用戶的移動數據流量資費,使得中國移動在2018財年的營收面臨更大的壓力。
日經新聞引述尚冰(中國移動董事長)于2018年3月22日在香港財報發布會上所說的話稱,“網絡流量資費下調30%對公司收入和利潤帶來很大壓力”。李躍(中國移動首席執行官)發表了與尚冰相似的觀點。于是,日經新聞據此得出,三大運營商紛紛壓縮投資,勢必會影響到投資5G的進度。日經新聞還引述李躍的話稱,“與4G一樣希望成為5G服務領頭羊的中國移動原本被認為將從2019財年開始實施大規模投資;不過李躍表示,5G的投資規模可能超過4G投資的2000億元人民幣,5G的投資高峰將在2020年之后到來”。即便如此,尚冰仍然向外界傳遞了明確的信號,云主機,中國移動力爭在5G領域領先于全球其他運營商。即中國移動2018年在國內17個城市進行5G試驗,2019年極有可能開展5G商用試驗,2020年正式開展5G商用服務。
而前不久,任正非(華為創始人)在接受新華網采訪時講到:“科學技術的超前研究不代表社會需求已經產生。如果社會需求沒有發展到我們想象的程度,我們投入進去意義就沒有那么大,因此,5G可能被炒作過熱,我不認為現在5G有這么大的市場空間,因為需求沒有完全產生。”眾所周知,華為在全球通信行業中,已經是位居行業第一的廠商。任正非稱5G被業界過度炒作,自然是有他的道理的。于是,三大運營商放緩投資5G的進程,并非單單如日經新聞所說的那樣,是因為要給廣大的用戶下調數據流量資費。
那么5G真的是被業界過渡炒作了嗎?國內有媒體業者給出的觀點是:由于5G涉及前所未有且大量的投資,運營商事先一定要考慮好投資回報。從目前的發展狀況看來,即使2019-2020年是5G商用的元年,仍不足以成為承載大規模物聯網接入的基礎設施,而未來幾年中,NB-IoT(窄帶物聯網)、eMTC(增強機器類通信)等低功耗廣域網絡仍然是低功耗大連接的主力。
事實上,一直以來,無論國內,還是國外,業界對于5G的發展一直存在兩種不同的聲音。一方主張市場中的主體應該盡快開啟5G商用,主動給用戶創造出需求,從而構建新的商業模式。另一方則恰恰持有相反的主張,擔憂市場中的參與主體如果冒進,強行并快速推動5G商用,恐難以收回投資。
前不久,GSMA在北京舉辦的峰會上,有專家在場就講過這樣一句話,“雖然5G備受歡迎,但截至2025年,預計增長范圍最大的仍是4G”。5G面臨大量的應用場景,但行業專家和業者們等不能確定的是,每個場景都有明確的商業模式;而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各運營商、通信設備商等市場參與主體投資5G的密度會居高不下。專家們綜合評估下來,市場推進5G的進度并非越快越好。
根據GSMA發布的《2018移動經濟報告》可知:到2017年末,全球2G連接數仍然在所有的移動連接中占比最高,達到40%,3G連接數占比31%,4G連接數占比29%.雖然2020年前5G會開始商用,但業者們預計到2025年,全球5G連接數在所有的移動連接中占比僅14%,而2G連接數占比會萎縮至4%,3G連接數占比29%,4G連接數占據53%.很明顯,即便到了2025年,全球4G移動設備連接依然是主流。再則,GSMA預測,到2025年,directadmin漢化 虛擬主機,中國5G連接數為4.28億。
(▲注釋:44%的運營商高管認為,運營商在未來5G時代承擔平臺供應商的角色,需要探討一些B2B和B2B2C的商業模式;41%的運營商高管認為,運營商在未來5G時代承擔數字服務供應商角色,包括B2C和B2B;10%的運營商高管認為,運營商在5G時代承擔純連接供應商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