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MEC邊緣云成為業界炙手可熱的話題,無論從架構組成到業務示范,還是標準制定到產業推動,邊緣云已經成為支撐運營商進行5G網絡轉型的關鍵技術。為了迎合未來高清視頻、VR/AR、工業互聯網、車聯網等多種業務發展的需求,2015年至今,中國聯通一直把MEC邊緣云技術作為基礎網絡業務賦能的關鍵抓手。
誠然,MEC的建設成為聯通未來網絡轉型的一部分,并將作為一項長期規劃進行布局。在近日召開“2018中國聯通邊緣云生態合作伙伴大會”上,中國聯通網絡技術研究院院長張涌分享了“未來MEC邊緣云的廣闊前景”。
大量邊緣節點部署成為運營商變現的絕佳“契機”
眾所周知,全球5G的研究和試驗性部署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隨著相關標準的制定完畢,5G商用的時間表也愈來愈近。在5G的整個網絡結構中,作為5G網絡的關鍵一環,域名注冊,如何應用好MEC邊緣云來賦能5G行業應用,成為5G來臨之前整個行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張涌看來,5G采用全新的技術,會帶來在網絡能力上全新的升級,網絡的升級必然帶動新業務的出現。5G的魅力不在于人的連接,而在于物的連接。
MEC的應運而生,可支持多種網絡也可以支持多種接入模式,包括4G、5G,也包括有線網絡以及工類似于工業以太網總線的場景。由于MEC的部署部署位置靈活,在匯聚、接入等機房都可以部署,一方面不僅降低了業務的時延,提升了用戶感知,同時大大節約了整個網絡帶寬的占用,降低了成本,使的面向不同市場、不同應用成為可能。
張涌表示,對于運營商而言,邊緣云會是一個5G發展當中的關鍵一環,邊緣云當中需要大量的邊緣的節點,而這是運營商重資產一個絕好的“變現”契機,也是運營商和OTT合作的新窗口。構建邊緣業務的平臺,與合作伙伴共同孵化創新業務,是運營商對5G業務賦能的主要抓手。
自研Cube-Edge已在天津商用部署
據悉,中國聯通的邊緣平臺包括硬件層、虛擬化層、應用使能層三層,其中硬件層包括計算資源、存儲資源、網絡資源以及加速器資源;虛擬化層會將各類資源的虛擬化,目前主要是基于輕量化的OpenStack的技術,以虛機的方式進行部署;業務使能層則可以將基礎能力整合開放給第三方應用。
目前,中國聯通和英特爾以及卓遠、九州云,在Linux Foundation和OpenStack社區分別成立了Akraino和StarlingX的項目,為“Cube-Edge”的邊緣平臺奠定基礎,而Cube-Edge平臺也是目前中國聯通邊緣云建設的重要任務。
可喜的是,中國聯通Cube-Edge平臺已商用部署于天津寶坻“上京順園”邊緣機房。此外,聯通在天津建成了全國最大的Edge-Cloud測試床,由10余臺基于X86架構的通用服務器構成計算、存儲和網絡資源池。平臺的計算節點與存儲節點采用融合部署方案,控制節點分離部署,可實現系統管理、告警管理和性能管理。同時在該平臺上,還搭載了高性能轉碼集群與高性能存儲集群,有效提升了Cube-Edge平臺整體的業務性能和業務流暢程度。
在張涌看來,標準主導和商業部署是推動邊緣云產業發展的兩個關鍵之處,很早之前,中國聯通發布了邊緣云的標準。其中,在ETSI上,域名購買 directadmin購買,中國聯通牽頭完成了“MEC平臺使能OTT業務”標準立項,開創了與OTT合作的先河,彌補了在ETSI MEC標準當中過分強調ICT而忽略OTT需求的不足。同時在ITU的標準當中也完成了兩個IoT的邊緣計算的立項。在國內,中國聯通與CCSA TCI牽頭標準立項5G EC平臺能力開放技術研究,在CCSA ST8工業特設組中牽頭首個工業邊緣云標準立項"面向制造業的邊緣計算——邊緣云模型與技術要求;在3GPP SA2牽頭完成相關立項2個。
落地實踐 顯著成效
眾所周知,落地實踐是實現MEC邊緣云價值的最重要的推手。2018年,中國聯通已經成功啟動15省市規模試點,探索MEC邊緣云商業場景,并逐步取得一定的成效。
其中, 在天津和浙江部署的邊緣vCDN,重點解決中國聯通“騰訊王卡”、“螞蟻王卡”等大量發行而帶來的流量激增問題。通過將vCDN節點分布式部署在MEC邊緣節點中,降低集中節點的處理負荷和端到端時延,提升用戶體驗,增加客戶粘性。
在湖北、江蘇等地,聯通強度智能安防的應用用在水產養殖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通過在邊緣進行視頻的預處理,大大節省了傳輸的負荷。
在上海、北京聯通開展了智能場館驗證,中國聯通作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合作伙伴,與英特爾、阿里、騰訊開展了基于5G邊緣云的智慧場館建設,試點內容包括安保、VR直播、虛擬圣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