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針對傳聞“中國正評估合并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兩家公司的計劃”,中國聯通投資者關系部對經濟觀察報記者回應:公司已獲知這個傳聞,但尚未收到監管部門關于這方面的消息。7日,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發言人表示:公司不了解相關情況,且并未接獲任何通知。
按照現有規模,兩家公司合計總資產超過1.2萬億元、在全國各地總計擁有4.2億4G移動用戶、并鋪設了211萬套4G網絡基站。“合并兩個字涵蓋多重意思,是資產重組還是業務、技術團隊的合并,這其中區別很大”,作為直屬工信部的賽迪研究院通信產業研究中心的高級分析師,李朕認為若是資產重組,最大難點還是兩家公司的高層調動,即便真的合并也需要一定時間。
工信部也正是出臺上一輪運營商重組文件的部委之一。一位來自工信部電信研究院的人士告訴記者,對于單位所有人,因涉及政策制定,目前關系到兩大運營商合并以及5G的消息均不能對外談論。
對于推動合并的可能因素,李朕的猜想是,貿易戰的背景下,進口風險提升,國家層面要求加速布局5G,5G的部分關鍵技術國內沒有掌握。他認為,若整合是電信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那么貿易戰則倒逼行業加速重組,從國家層面考慮,或許會整合電信和聯通以求壯大整體投資實力。貿易戰加劇進口風險,或許需要整合企業來加大研發力度。
拓墣產業研究院研究協理謝雨珊稱,在5G領域,中國設備業者尤其對芯片進口依賴程度占8成以上,其中有部分進口依賴來自美商。而賽迪研究院通信產業研究中心在今年5月發布《2018年中國5G產業與應用發展白皮書》,其中提醒道,業內不要忽視電信業部分關鍵技術存在的短板。
加速的壓力
“行業或許不能再按照既定的時間節奏發展了”,李朕判斷。
三大運營商發布的5G計劃來看,將在2019至2020年間實現商用或試商用。但近期一系列大事正在電信業密集發生。
近日,來自證券時報消息稱5G頻譜劃分的初步方案已經明確;資本市場上,建立基站租用給三大運營商為主要模式的中國鐵塔不久前在香港IPO;業內出現了以中國電信總經理調任到中國郵政、中國聯通總經理調任到中國通用技術為主的一系列高層更迭。
謝雨珊認為,5G將推動射頻基站和智能終端增長,尤其是更復雜的5G基站。基站指的是與手機等移動電話終端之間進行信息傳遞的無線電收發信電臺。當下中國基站設施總量位居世界前列,根據三大運營商2018年上半年H股財報,上半年共新建了28萬套4G網絡基站,記者估算,僅今年上半年,全國各地平均每天有1530套4G基站建設中。
在謝雨珊看來,相比上一代通信技術,5G基站建設成本更高,資本支出要高于4G基站投入的1.2-1.5倍。這種更為復雜的基站意味著需要更多被動元器件。
需要從外商進口的包括基站天線、RRU核心器件、PLL和高速ADC/DAC芯片、濾波器芯片、基站側模擬芯片以及光網絡設備中40G/100G等中高端光交換和光復用芯片。
其中,基站側模擬芯片主要以從美商進口為主,BBU核心器件為高速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指“現場可編程門陣列”)/ASIC(專用集成電路),主要供應商有賽靈思、Intel。其他大部分依賴美國的是光網絡設備中40G/100G等中高端光交換和光復用芯片,主要以博通(Broadcom)為主。
目前,對于5G的具體投資規模三大運營商并未披露,關于5G核心技術的研發正在加速。近期,中國移動、愛立信、華中科技大學共同發起成立了華中地區5G聯創中心開放實驗室。三方將充分發揮網絡技術、垂直行業、高校科研資源方面優勢開展跨界融合創新,加快5G科研項目產業化進程。
三足失衡
“目前三大運營商出現了以中國移動一家獨大的失衡格局,為建立良性競爭關系,國內服務器租用 服務器托管,強化兩家話語權,這也是推動合并的另一個因素”,李朕稱。
截至2018年上半年,中國移動的總市值是另外兩家總市值之和的2.5倍,其4G用戶數是另外兩家之和的1.6倍,所建設的4G網絡基站數量接近另外兩家所建數量之和。
2000年,中國電信業大致經過三輪大規模重組。1993年底,國務院正式批準成立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2000年,國內服務器租用 服務器托管,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分別成立。
除此三家,2000年前后的電信運營商有4家公司,分別是中國衛通、中國網通、中國吉通、中國鐵通,經過第一輪重組,當時形成了7家公司鼎力的產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