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太平洋兩岸的中美兩國各自舉辦了一場展會,一是廣州的天翼智能博覽會,二是洛杉磯的世界移動大會美洲展,兩場展會同期舉行似乎代表了中美5G競速的一場預演。
天翼展上,中國電信正式啟動Hello 5G行動計劃,并提出了涉及技術、網絡、應用及終端的“四點主張”;美洲展上,除了傳統的通信企業,寶馬、谷歌等行業領先企業也展示了將5G與物聯網、AI、大數據結合的智能連接技術。
當前,5G已經成為決定大國競爭力的一項關鍵因素。諾基亞、愛立信在美國市場頻繁簽下5G大單,而中國國內仍按部就班的推進5G第三階段的測試工作。
針對中美5G商用的不同路線,業內認為并無優劣之分,5G的核心不再是面向消費者市場的應用,更多的要面向產業互聯網應用。中美5G競速,不會是短平快的“速決戰”,而是一場“持久戰”。5G的最終戰場是垂直行業,這一點也正成為5G參與者的共識。
中美5G路線比拼
近日,愛立信與T-Mobile簽署了一項價值35億美元的多年期合同,為T-Mobile在全國范圍內部署5G網絡提供支持。根據協議,愛立信將為T-Mobile提供符合3GPP標準的最新5G新空口硬件和軟件。
無獨有偶,T-Mobile與諾基亞已在一個多月前簽訂了一筆35億美元的5G供貨合同,業內人士向記者推測稱,這筆訂單屬于框架協議,包含基站和核心網主設備,有可能在今年下半年開始的一到兩年時間里執行完畢。
目前,美國三大運營商(Verizon、AT&T、T-Mobile)均已明確了其在5G業務上的合作伙伴和商用路徑;但反觀中國國內,尚未出現明確的5G訂單意向,仍然處在5G第三階段測試的過程中。
對于正在全球范圍內跑馬圈地的設備商而言,中國這一廣闊的市場遲遲未能開啟。這樣的情形不禁令人心生疑問:中國5G落后了嗎?
實際上,8月中下旬以來,中國在5G測試上也有不少重要進展,以華為為例,一方面聯合Intel率先通過中國5G技術研發第三階段IODT測試,另一方面打通國內首個基于3GPP標準的獨立組網下5G First Call,還率先完成了第三階段SA(獨立組網)5G基站功能測試與核心網測試。
此外,中興、大唐、愛立信、諾基亞等設備廠商均發布了參與中國5G第三階段測試的進展情況。
談到中美5G競速的現狀,一家設備商人士告訴記者,中美5G商用所選擇的路線并不一樣。“中國5G是在工信部統一指揮下,按照內場測試、外場測試、試商用、商用的節奏一步步推進,美國5G則是先用起來再說,然后根據市場的反饋邊用邊改。”
該人士用“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來形容中美5G商用路線的不同取向,不過,他也向記者坦承,“中國5G一旦推出,就屬于相當成熟的商用網絡了。”
另外一位設備商人士告訴記者,中國5G的測試內容與測試進度都是按照工信部規定進行的,“如果從工信部組織的5G外場測試進度來看,不管國內國外,所有廠商都是要按照這個安排來開展的。”談到國內廠商的5G測試進度,她談到,“華為的(測試)進展就很好。“
據記者了解,除了工信部統一部署的測試進度,各家參與中國5G建設的設備商都還會與運營商客戶做單獨的測試,不過這類測試并不在對外宣傳的范疇內。
“中美建設5G所面對的標準、網絡都是一樣的,大家都在搶進度,只是著力點不太一樣。美國的5G參與者基于市場化考慮,先做應用再做改造,甚至有的宣傳單純是為了找買點、博眼球;中國在2G、3G、4G時代相對落后,希望在5G時代趕上,因此采取了全面覆蓋的模式。”
一位券商研究員向記者做了上述表態,至于中美的兩條道路究竟孰優孰劣,他認為,并沒有必要進行優劣的區分。
中美5G暗流涌動
今年初的中興禁售事件著實給國內廠商上了一課,但這只是中美5G競速暗流涌動下的冰山一角。近期,華為、中興在美國、澳大利亞相繼被禁,不允許參與當地的5G建設,其后,日本、印度等國也傳出將可能禁止華為、中興的進入。
從通信設備商的變遷史來看,華為、中興起于3G,成于4G,更迭換代之下,早期的巨頭如摩托羅拉早已掉隊。在5G標準中,華為等中國廠商拿下三成份額,雖然仍低于美國廠商六成左右的份額,但中國在5G時代的話語權有了明顯提升,在中國5G提速的關鍵期,華為、中興被禁無疑是當頭一棒。
上述設備商人士向記者直言,“目前,華為、中興的技術產業化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沒有國外運營商愿意和你玩兒,這是很要命的。”